摘要: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米哈游支持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将于9月28日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启幕。在这场青春盛会揭幕前夕,记者提前来到上海交大,聆听这些青年如何以脚步丈量山河,以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27日报道: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米哈游支持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将于9月28日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启幕。在这场青春盛会揭幕前夕,记者提前来到上海交大,聆听这些青年如何以脚步丈量山河,以专业回应时代,在深海、历史与绿水青山之间,写“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潜入万米深渊探寻生命禁区
“我是一个到海底‘寻宝’的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维殳这样定义自己。她口中的“寻宝”之旅,目的地是地球的“第四极”——深达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一个连钢铁都会被轻易压扁的世界,水压高达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头大象站在一个指甲盖上。
图片说明:赵维殳展示被海底压力缩小的纸杯
在一次长达12小时的夜潜中,赵维殳经历了从黑暗到光明的生命震撼。“从入水到几千米,各种不知名的荧光生物像夜幕中的流星,黄的、绿的、蓝的,不断从眼前划过。”当潜水器的探照灯在沟底亮起,一片神秘的幽蓝中,无数水母、小虾在澄澈的海水中欢快游动,原本想象中的“生命禁区”上演着不为人知的“生命狂欢”。她用手机在舱内记录下的这一刻,后来成为了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的封面。
图片说明:赵维殳制作的极端生物模型
但这浪漫邂逅的背后,是长达多年的艰苦求证。经过不懈研究,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7564种微生物,其中惊人的89.4%都是未知新物种。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深渊微生物的生存智慧:它们或精简基因“断舍离”,或广纳功能“杂货铺式生存”,甚至能将高压对细胞的伤害转化为能量,把塑料、重金属等污染物当作“美食”,堪称深海的“环保卫士”。这项突破性的研究,以合辑形式登上《细胞》,打破了国际深渊生物学领域长达20年的沉寂。
通向深渊的道路从未平坦。“在2021年之前,全世界登过月球的有12人,而到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只有9人。我们做的事,一度比登月还难!”赵维殳回忆道。在一次持续两个月的科考航程中,团队经历了至少5个台风,他们的船是当时海区唯一的作业船只。秉承中国载人深潜“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精神,大家日夜不休,争分夺秒地珍惜每一次深渊“探宝”的机会。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团队突破了国际同行40年的研究瓶颈,建成了全球唯一的深渊生命大数据库,并通过《马里亚纳共识》向全球开放共享,为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贡献了中国智慧。
如今,赵维殳的“00后”研究生们已经接过了深海“寻宝”的接力棒。“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拥有全世界最好潜水器的好时候。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是要装备有装备,要支持有支持,可以完全放飞想象力。”赵维殳欣慰地说,从老师那代“空白起步”,到我们“环球追赶”,再到学生们“领跑探索”,中国深潜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正是无数科学家在惊涛骇浪中执着前行的结果。
十年追寻以影像为历史正名
当赵维殳在深海探寻生命的起源时,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亦楠,则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过去十年,她带领团队创作了《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正义的审判》这“审判三部曲”,用镜头揭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让世界听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中国声音。
图片说明:陈亦楠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翻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画面
这段跨越十年的追寻,始于一次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相遇。在那里,她找到了记录东京审判的原始胶片。“因为长年无人问津,胶片盒盖已经生锈打不开了。”陈亦楠回忆道,“我用圆珠笔撬开盖子,当黑白画面映入眼帘时,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此开启。”她看到了一段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当庭发言的无声影像。尽管声音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庄严与正义感穿透时光,让她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世人知道这段历史。”
图片说明:《亚太战争审判》在英国展映,里斯本丸幸存者后代现场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为了确保每一处史实都有据可查,她和团队踏遍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所世界级档案馆,挖掘了相当于900部电影体量的庭审影像,查阅2000万字的庭审记录,辨认1.5万张历史照片。“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是边做学术调研,边做影像创作。”陈亦楠说。系列纪录片从最为人熟知的“东京审判”,逐渐聚焦到亚太地区的乙丙级战犯审判,以及中国独立进行的对日战犯审判,学术视野不断深化拓宽。
“我们融入了大量专业学术性的思考,以及世界上不同专家发出的声音,希望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发出我们的中国声音。”陈亦楠强调,“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不了解中国在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永远把日本战犯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十年磨一剑,陈亦楠团队用严谨的学术和深刻的影像,构建了关于战争审判的宏大历史叙事,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影像记录的空白,更在国际传播中树立了历史的公正。
接续奋斗让洱海重现“海菜花开”
从深邃的海洋与历史中转身,交大人的担当同样镌刻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之间。上海交大云南洱海生态治理团队的成员李锦红,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希望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图片说明: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的洱海逐步重现风采
“几年前,我还是北大的一个懵懂学子。当我决定将‘环境治理’作为未来方向时,我选择了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因为这里流传着一个新时代‘老人与海’的故事。”李锦红口中的“老人”,是环境学院的孔海南教授。
上世纪90年代末,大理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洱海,遭受富营养化危机,两次暴发大规模蓝藻,湖水浑浊,生态告急。照片触目惊心。在孔海南教授的努力呼吁下,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自此,以孔老师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水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洱海一线。他们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用“十年积累、五年实践、三年攻坚”的接续奋斗,终于让洱海重焕风采。曾经因水质恶化而绝迹的“海菜花”,再度盛开于湖面,它不仅成为生态复苏的“指示剂”,更化作了沿岸农户的“致富花”。
图片说明:检测员进行洱海水样采集工作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孔海南的这句话,如灯塔般照亮了像李锦红这样的后来者。
洱海治理,需久久为功。如果说孔老师是披荆斩棘的开拓者,那么以王欣泽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水人”,就是承前启后的“工程师”。他们接过的,不只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项科学任务:如何将前辈用汗水换来的宝贵经验,转化一套科学、精准、可复制的治理体系。
2024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诞生——由交大牵头编制的《洱海指数评价技术指南》正式发布。“洱海指数”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4个维度8项指标,构建了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湖泊综合评价体系,为国内乃至全球的湖泊治理贡献了宝贵的“洱海经验”。从蓝藻泛滥到海菜花开,从危机水缸到幸福湖库,交大人用三十年的接续奋斗,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传奇。
来源: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