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男团”没流量?15年友情带火穷综艺,他们竟靠群像火出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1:28 1

摘要:可偏偏有个特殊的组合——陈楚生、苏醒、王栎鑫等六人组成的“再就业男团”,没靠大制作,没靠热搜营销,只凭一档经费紧张的衍生综艺就翻红,甚至孵化出内娱评分最高的综艺系列之一。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如今打开视频平台,综艺海报上满是顶流明星的身影,制作方总觉得“砸钱请流量”就能换热度。

可偏偏有个特殊的组合——陈楚生、苏醒、王栎鑫等六人组成的“再就业男团”,没靠大制作,没靠热搜营销,只凭一档经费紧张的衍生综艺就翻红,甚至孵化出内娱评分最高的综艺系列之一。

要知道,《欢迎来到蘑菇屋》最初只是《向往的生活》的小衍生,布景简单、环节朴素,谁也没料到它会因为六人的互动爆火。

为啥没流量加持的“再就业男团”,能靠15年的老友情把“穷综艺”带成爆款?综艺圈里,“群像”这份看似普通的“密码”,到底藏着怎样的出圈魔力?

多数人第一次注意到“再就业男团”,是在2022年的《欢迎来到蘑菇屋》,那时的六人,早已不是当年快男舞台上的青涩模样,有的转型幕后,有的偶尔接些小型商演,在流量扎堆的娱乐圈里几乎没了声响。

节目组最初找他们,或许也没抱太大期待——毕竟这档衍生综艺预算有限,没有豪华的录制场地,连游戏环节都透着“接地气”,和同期那些斥巨资搭景、请顶流的综艺比起来,显得格外“寒酸”。

可就是这样一档“穷综艺”,却因为六人的相处火了,镜头里,他们不用刻意凹人设,聊起15年前一起比赛的趣事时会笑得直不起腰,聊到这些年各自的低谷时又会轻声安慰。

早起做饭时有人抢着切菜,傍晚坐在院子里弹吉他时,其他人会自然地跟着哼唱。没有剧本设计的冲突,没有刻意制造的话题,只有跨越15年的默契和真诚。

就是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让观众忍不住一集接一集追,弹幕里满是“这才是友情该有的样子”“好想加入他们的聊天”。

《欢迎来到蘑菇屋》的爆火,直接推着“再就业男团”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节目组趁热打铁推出《快乐再出发》,这档完全围绕六人打造的综艺,不仅延续了之前的真实风格,还加入了更多音乐相关的内容。

没想到,节目开播后评分一路走高,成了内娱迄今为止评分最高的综艺系列之一,六人也彻底翻红,从“查无此人”到接到各大音乐节的邀请,甚至有了专属的演唱会。

谁也没想到,当初被认为“没流量”的他们,竟靠“群像”这份底气,在娱乐圈里杀了个回马枪。

其实不止“再就业男团”,这几年靠群像出圈的综艺不在少数,只是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些综艺的爆火,背后都藏着观众审美的转变。

早些年,综艺总爱靠“冲突”博眼球,节目组会刻意剪辑嘉宾争执的片段放进预告,盼着观众留言“吵起来吵起来”,可现在观众的反应变了。

看到预告里剑拔弩张的氛围,第一反应不是看热闹,而是怀疑“这是不是恶意剪辑”,就算正片里真有冲突,顶多换来短暂的热搜讨论,很难让观众主动安利,更别说成为“自来水”。

反倒是群像做得好的综艺,总能收获持久的热度,《名侦探学院》原本只是《明星大侦探》的衍生节目,却因为一群高智商、高学历的年轻人相处融洽,慢慢有了“院人”这个专属IP,如今已经拍到了第八季,粉丝忠诚度极高。

《种地吧》最初只是让几个没接触过农活的年轻人去田里种地,没人想到他们会真的扎根农场,从播种到收获亲力亲为,最后凭“十个勤天”这个群像逆风翻盘,连周边产品都成了热门。

这些群像IP的观众,更像“精神股东”,他们对原班人马有天然的归属感,一旦节目要换成员,很容易引发抵触。

《种地吧》第三季开拍前,官方发了招聘启事,观众误以为“十个勤天要加人”,立刻表达反对,哪怕后来导演道歉说“十个勤天只会是十个勤天”,官博还是掉粉超80万,第三季至今都没开分,和前两季的高评分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也有综艺找到了应对成员变动的办法,《花儿与少年》系列就是个例子,这档综艺每季嘉宾都不一样,却能一直保持热度。

关键就在于它的“次抛群像”策略——不执着于固定阵容,每年打造一套新的群像,成了就抓住热度,没成也不纠结。

《花少5》靠“北斗七行”的温暖群像拿下9.3的高分,《花少6》因为抓马口碑下滑,到了《花少7》又靠新的和谐群像重新赢回观众好评,这种灵活的调整,让它在群像综艺里站稳了脚跟。

观众这么在意综艺群像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屏幕里的互动,刚好填补了很多年轻人现实中的社交缺口。

现在的年轻人,要么被996的工作挤掉了认识新朋友的时间,要么觉得社交太复杂,线上是“点赞之交”,线下怕尴尬、怕麻烦,慢慢就对交新朋友没了兴趣。

而综艺里的群像,刚好有他们理想中朋友的样子:情绪稳定、相处轻松,不用刻意维系关系,却能在需要时互相搭把手。

《花少》里的赵昭仪就是个典型例子,她在《花少5》开播前还是娱乐圈新人,甚至有人问“赵昭仪是谁”,可节目播出后,她的路人缘一路上涨,还被大家叫做“妹宝”。

迪丽热巴分享新疆酸奶疙瘩时,很多人觉得味道特别,只有她主动表达喜爱,看到秦岚当导游时紧张,她悄悄帮着订车。

秦海璐身体不舒服却怕耽误行程,她没直接说“你别硬撑”,而是找了个让对方舒服的理由,天太热了,我们回去换衣服休整一下正好。

后来在《花儿与少年·好友记》里,秦海璐研究钻石真假,她还直白地说自己喜欢买塑料饰品,这种真实不做作的样子,让很多观众觉得“这就是我想交的朋友”。

除了“理想好友”,综艺群像还能让观众看到向往的人际关系,就像《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的“650电台”,汪苏泷、李雪琴、李嘉琦和徐志胜四个人。

在节目里相处得格外松弛——没有功利的竞争,只有互相调侃和帮忙,这种氛围甚至延续到了节目外。

2023年汪苏泷开巡回演唱会,刚好赶上生日,另外三个人特意扮成小熊惊喜现身,这段互动至今都是演唱会惊喜嘉宾的经典案例。

和那些主打竞技的综艺比起来,这种强调群像的综艺少了功利感,多了松弛感,让观众觉得“看综艺不是找刺激,而是找放松”。

现在再回头看“再就业男团”的出圈,就会发现群像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很多综艺能火的关键。

它不是靠剧本设计,也不是靠流量堆砌,而是靠真实的互动、真诚的情感,抓住了观众对“好关系”的向往。

对年轻人来说,这些屏幕里的热闹,不仅能填补现实中的孤独,还能让他们重新想起,好的友情,其实不用那么复杂。

或许这就是群像综艺的意义,在忙碌的生活里,给大家留一个能看到“温暖关系”的窗口,哪怕只是短暂的陪伴,也足够治愈。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