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西贝,主打“现做”的路边摊也越来越贵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21:06 1

摘要:9月15日,坚持为自己正声的西贝发布道歉公告,事实上,剖析这场激烈的舆论战,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不是关键,消费者是否享有餐品知情权、西贝的定价是否跟得上餐品质量才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

前几日,各大社交平台都被罗永浩与贾国龙之间的骂战包围。

9月15日,坚持为自己正声的西贝发布道歉公告,事实上,剖析这场激烈的舆论战,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不是关键,消费者是否享有餐品知情权、西贝的定价是否跟得上餐品质量才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

有趣的是,当连锁餐厅的价格与品质争议持续发酵时,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街头巷尾的路边摊。在大众印象里,这些支着油锅、摆着案板的小摊子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带着烟火气的消费,是对抗物价上涨的温柔退路。​

但最近的路边摊悄悄改写了这种印象。

曾经1元钱就能唤醒一天的烤肠如今标价3元;6元管饱的炒饭涨到15元;就连棉花糖也从 3 元的童年甜梦变成了30元的“轻奢品”。第三方消费平台数据显示,近五年国内路边摊客单价累计上涨87%,远超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的年均增速。

无论是商场里的西贝,还是街角的小摊,价值的变化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起了普通人日常消费的微妙感受。当“性价比”的边界不断模糊,消费者纠结的或许从来不是具体数字的涨跌,而是每一分钱花出去时,那份“值得”的确认感。

“网红思维”下的路边摊比“西贝”还要高贵?

最近一段时间,社交平台上有关路边摊涨价的消息数不胜数。

长沙一个夜市上,一碗素菜麻辣烫售价106元;6串烧鸟加一个紫菜寿司卷,要价173元。环顾各地夜市:动辄二三十的提拉米苏、夜市牛排打造“街头米其林”设定、加了麻薯珍珠的“爱马仕”烤地瓜,甚至连烤冰块都要15块钱。

曾经主打性价比的夜市,已经到了人均三四十的程度,有些品类一度突破百元大关。这一价位意味着什么?根据红餐大数据,在风口浪尖上的西贝人均价格也只有83.66元,2024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同比下降6.6%。

值得关注的是,多数消费者对“天价路边摊”未表现出过分排斥,反而在主动追捧,这一特征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尤为显著,南都大数据研究院2023年报道,超六成受访青年有过夜市消费经历,其中七成人平均每次开销超过100元。

或许正是消费端的积极反馈,驱动了路边摊价格连年上行,然而,路边摊凭什么比“西贝”还要高贵?

首先,如今的路边摊早已脱离了传统模式,大部分寄生在网红思维下。摊主们深谙注意力经济法则,黄牛排队、短视频引流、直播加持……如果再叠加创业叙事,流量阵仗会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

抖音上,关于“摆摊”这个话题的视频总播放量就达587亿次,在小红书上搜索“地摊”有高达34万条笔记,满屏都是“00后地摊火锅创业,一天收入3000+”“生意爆满,4小时近百单生意”“裸辞摆摊日记,只工作6个小时有多爽”之类的劲爆标题。

翻看各大平台上的网红摊主,诸如“鸡脚西施”“印度飞饼”“狗头萝莉”……“鸡脚西施”的抖音账号有4万粉丝,高赞视频超过6000点赞;“狗头萝莉”粉丝有400万,摊位最火爆时要排队3小时,一条顾客拍摄其摊煎饼的视频点赞量达到115万。

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小吃快餐市场规模以7.5%的增速居全国餐饮各细分赛道前列。

摊主“白领化”愈发鲜明,早年小资青年开民宿,当下年轻人涌入地摊,看似是接地气的营生,实则藏着对灵活职业的选择。流量溢价的爆发凸显了路边摊新模式的可行性,网红摊会让消费者觉得买到的不止是小吃,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的参与权。

其次,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年轻人在路边摊的消费中,“为拍照发社交平台”的占比达 38%,“尝试网红口味”的占比45%。也就是说,除了流量崇拜之外,路边摊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生产基地,排队三小时只为发朋友圈。

很显然,在网红思维的影响下,一些路边摊的定价早已超越传统成本核算。不仅覆盖基础成本(原料、摊位费、人工),还通过流量叠加了三重附加价值:创业人格化价值、体验稀缺价值、社交货币价值。

这种定价方法精准地契合了Z世代的消费心理。《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六成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每月为此支出的 949元中,很大比例流向了能带来“理解认同”和“身份表达”的产品。

于是,年轻人能接受日益昂贵的路边摊,却无法共情西贝21块钱的馒头(已下架),尽管前者高端叙事,后者情怀叙事,这其中的逻辑其实差别并不大,唯一的差别就是西贝们讲故事的能力大不如前了。

路边摊正失去“性价比”资格?

抛开网红思维,一些普通小摊的标价也较从前开始上涨。这几年,地摊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 22.5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54万亿元,看似繁荣的背后,实则有路边摊经营者日益沉重的成本压力。

或许,当前的路边摊已经失去了“性价比”资格。

据悉,曾经几十元一个月的摊位费,如今已飙升至动辄千元甚至上万元。比如,据讷河市2025年最新发布的早市摊位新规显示:路边摊报名餐饮面食类需交5000保证金+2000占道费,其他摊位则缴纳3000保证金+1000占道费。

再比如海南的白沙门沙滩夜市,一个摊位入场费高达两万八,另外还要缴纳营收抽成,高达21%。随着文旅赛道的爆发,一座城市中的网红夜市越来越多,其中的摊位费也水涨船高,临沂某网红夜市,摊位费转让已高达5万。

虽然有数据显示小吃行业利润率普遍较高,如钵钵鸡等品类的毛利率可达60%以上,但还有些成本容易被忽略,办健康证、修餐车、换电瓶,每月几百元;打扫卫生、买清洁用品,又是一笔开销;更别说前期买餐车、制冰机、冰箱,一次性投入上万块。

这些都得慢慢摊到每天的营业额里,导致大部分路边摊不得不维持高加价率。

有意思的是,以麦当劳、海底捞、蜜雪冰城为代表的餐饮头部品牌纷纷下场摆起了地摊,这些“正规军”瞄准夜市庞大流量池,凭借自身核心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一方面靠集中采购降低15%-20%食材成本,远低于路边摊35%-40%的食材成本占比。

另一方面,连锁品牌的标准化生产、供应链管控带来的食品安全保障,以及自带的品牌知名度,迎合了消费者对路边摊“安全、卫生”的需求升级。据悉,抖音上关于“蜜雪冰城出来摆摊了”的视频,有155.6万次的播放。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摊主整体素质(49.21%)是消费者选择路边小吃摊时最关注的因素,43.61%和41.68%的消费者还关注食品新鲜情况等和卫生安全。换句话说,连锁品牌摆摊重塑了夜市的性价比格局,这也恰好击中路边摊的短板。

路边摊若想继续与蜜雪冰城、海底捞们抗衡,唯一路径便是向高端化、连锁化转型。

高端化无疑是网红模式加持,但这一模式高度依赖营销爆点,往往流量褪去后,客流便会断崖式下跌。餐饮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店闭店率同比上升23%,其中网红餐饮占比高达65%。

今年2月份,投资2亿元建成的广州文和友悄然关闭最后一家门店,而深圳文和友也仅剩少数商户和小吃摊,路边摊“集大成者”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一份市场调研显示,网红餐厅的二次消费率不足15%,远低于传统餐饮店35%的平均水平。

再者,许多摊主为打造 “网红标签”,需投入高额成本用于场景布置(如定制霓虹灯牌、网红包装)、短视频推广(雇佣探店博主),这些营销成本占比不可小觑,最终只能通过抬高售价转嫁消费者。

事实上,真正能让路边摊突破挤压、实现长期生存的方法,或许是效仿连锁品牌,走向标准化、规模化。随着地摊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大,“地摊连锁”逐渐兴起,传统路边的四大金刚,铁板鱿鱼、烤面筋、烤冷面、烤生蚝,背后都有了极其成熟的供应链。

一些小吃品牌甚至开始从街边走进购物中心,比如一度让资本青睐的炸串品类。

但其实眼下,路边摊急需找回自己的性价比优势,无论什么原因、何种模式,保留其亲民属性,才能在与连锁品牌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非在短期热度中昙花一现。

情绪消费下的“平权幻觉”?

尽管这两年,整个消费市场都在追求性价比,就连西贝的人均客单价都在下降,但事实上,《2023-2027年中国高端餐饮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高端餐饮行业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可以确定的是,这届消费者对高价餐饮本身并非全盘排斥。

在西贝引发的消费争议中,一大部分消费者不满是因为觉得被“大品牌”收割,从中也带出当前消费市场的两大消费诉求:一是知情权,消费者希望了解产品成本构成与制作流程,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被动接受溢价。

二是性价比质疑。比如,有媒体在一家西贝门店后厨发现,该店儿童套餐中所使用的西蓝花为保质期两年的冷冻产品,这让一众中产宝妈义愤填膺,数据显示,2024年,西贝卖出超2000万份儿童餐,吸引儿童客群近650万人次。

这场口水战也引发了消费者平权意识,截至目前,已经开始有顾客要求退还西贝充值卡余额。而当选择网红路边摊时,个体经营、烟火气、低门槛……一系列标签会让消费者认为买小摊主的东西,是支持个体、是更‘平等’的消费。

特别是叠加当下在年轻群体里流行的摆摊大潮,这届消费者会下意识有一种“消费平权”的幻觉,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事实上,网红路边摊其实早已不是小个体,而是成了流量资本的产物。

首先,当前大部分路边摊开始效仿实体店上线团购,数据显示,2024年游客最喜欢的消费场所,是当地烟火气的美食夜宵场景,美团、抖音、小红书、大众点评……各大平台基本都有路边摊的身影。

临沂百味夜市里一家贵阳糯米饭摊子,在抖音团购上的销量已经高达2万多份。

其次,实体店探店的玩法也被路边摊学了去。

路边摊背后站着的MCN 机构越来越多,小吃扎堆的东北地区,仅哈尔滨的探店达人就可能超过一万个。“运营研究社”报道,有头部代运营商,日均带货流水达千万元;有达人卖团购券,一天净赚15+万元;甚至很多小县城的宝妈都开始做探店博主,靠团购养家。

摆摊经济已催生出“培训变现”的上游产业链,原本小本创业的经验,被快速转化,发起者多为刚切入摆摊领域的年轻人,他们既没有长期经营的沉淀,也缺乏系统化的经验,却能凭借网红摊主的形象,一边直播摆摊过程,一边售卖配方、经验课。

比如“澎湃新闻”报道的一位摊主,摆摊仅数月便启动培训招生,另外一位更在摆摊20余天时就已招收10余名学员,还推出了分级定价:使用其品牌及全套设计方案,收费高达 1 万余元,不使用品牌则收取基础费用。

时至今日,大部分路边摊的烟火气成了刻意营造的流量标签,年轻人宁愿花七八十元去吃可以发朋友圈的路边摊,也不愿接受“西贝”,这场看似反资本的消费转向,实则是流量资本换了一套包装,出现了新的收割闭环。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来源:道总有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