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农业大学周琳教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发表了题为“Sublethal tebuconazole exposure enhances pathogenicity and resistance d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周琳教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发表了题为“Sublethal tebuconazole exposure enhances pathogenicity and resistance development in Sclerotium rolfsi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评估了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毒理学效应,为该药剂的科学使用和花生白绢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戊唑醇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花生叶部病害防治的杀菌剂,近年来在应对土传病害尤其是花生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方面显示出重要潜力,该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当前登记用于防治花生白绢病的药剂有限,而戊唑醇对该病害表现出优良防治效果,2018年其与噻呋酰胺的复配悬浮剂首次获批登记,用于防治花生白绢病和叶斑病。至2025年,该二元复配制剂进一步以悬浮剂和颗粒剂两种剂型专门登记用于花生白绢病的防治,预计将推动戊唑醇在田间使用量的进一步增加。
然而,目前关于戊唑醇对花生白绢病的毒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显示,低剂量戊唑醇处理可促进花生白绢病菌菌核的萌发,诱导病原菌草酸分泌量增加,并增强其致病力。同时,该处理还提高了病原菌的抗氧化酶活性,并引起靶标基因CYP51的高表达,表明戊唑醇可能诱发该病原菌的抗药性发展。
基于上述发现,建议在实际施药过程中适当增加每亩用水量,以确保药剂充分抵达花生茎基部靶标部位。在整地及花生生长后期,推荐使用戊唑醇颗粒剂,保障有效成分足量作用于防治靶点。此外,建议将戊唑醇与噻呋酰胺、氟酰胺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或复配使用,以延缓病原菌抗性的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河南大学农学院联培硕士研究生黄锐萍和河南农业大学周琳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河南农业大学王立博士和河南大学农学院王道杰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豆豆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