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忘了产品、员工和顾客,却忘不了“内刊文学”,翻车在所难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9:54 1

摘要:这篇以小顾客角色代入的文章,写的很好,但是把毛毛哭着闹着要去吃,甚至不要玩具,不要去姥姥家,用来衬托西贝的更美好,就有点过分了,尤其这一局“死死抵住了诱惑”,就显得非常棒突兀。这种公关文的风格倒是一脉相承,非常主观,非常自我,西贝大于一切。

西贝忘了产品、忘了员工、更重要的是忘了顾客!

西贝七岁毛毛的温情小作文,发出来搞笑,删了更搞笑。有时候甚至觉得,西贝的笑料比后厨的调料都给力。

这篇以小顾客角色代入的文章,写的很好,但是把毛毛哭着闹着要去吃,甚至不要玩具,不要去姥姥家,用来衬托西贝的更美好,就有点过分了,尤其这一局“死死抵住了诱惑”,就显得非常棒突兀。这种公关文的风格倒是一脉相承,非常主观,非常自我,西贝大于一切。

就如罗永浩所讲,我这还啥都没干呢,他就开始噗呲噗呲的捅咕自己。

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西贝的公关为什么如此魔幻。

一、老板不是“老糊涂”,而是“路径依赖”

有人说西贝老板贾国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还有人说他年纪大了、不懂互联网,所以总踩雷。不准确,真相是:我知道,我也懂得,但我不管。

西贝话事人贾国龙,1967出生,但是在餐饮大佬圈里,60后的老贾甚至算“年轻干部”。圈子中还坐着不少40后、50后的老江湖,这群人都是八九十年代餐饮工业化红利的既得利益者,更是时势造英雄的幸运儿。

他们对于媒体的认知来自于纸媒,虽然说着顾客是上帝,但实际上,在纸媒时代养成的通知式宣传已经渗入到他们的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这不是商量,这是通知”、“你理解不了是你的问题,反正我没问题”。

您再回看西贝的一系列公关套路,是不是这个味一下就对了。顾客的反馈,我知道,我明白,但不接受,套用一句网文词就是“你的意见被驳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板的风格自然成了员工的追求,也成了公司的企业文化,本身具备先发优势,行业地位高,利润又厚,谁敢提意见?员工拼命拍马屁(看看他们的内刊),消费者喊破喉咙,恐怕他们也只觉得是“刁民想害朕”。

所以,面对罗永浩的挑刺,老贾第一反应是找传统媒体发专访,义正辞严:“生意可以不做,但理必须争!”透露着坚定,更透露着决不允许说不的权威!

可网上舆情已经波涛汹涌了, 他们的感觉是也就那样,毕竟纸媒的反馈还不错。这操作,像极了你家爷爷至今坚持用收音机听新闻,还觉得微博热搜是年轻人瞎闹腾。不是他笨,是他真的觉得“报纸登完,天下太平”。可他不知道,现在的舆论场早就不是单向广播,而是全民参与的“吐槽大会”了。

二、发财靠的不是能力,是时代追着喂饭

老贾这类老板有什么超能力?真相其实很简单:他们的财富密码,主要靠城镇化这阵东风。

90年代到2010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第一次逛商场、吃品牌店,看啥都新鲜。谁广告打得响、门店装修亮眼,谁就是“高端货”。西贝们正是抓住了这批消费者的心理——刚有点小钱,急需用“贵价餐厅”证明自己脱离了土味阶段。凭着牌子够硬,装修够好,宣传到位,西贝脱颖而出,成了中产人士性价比合适的选择。既能拉开沙县小吃等平民菜馆,又能显得有格调,钱还花的不是很多。

那个年代,只要你在风口上,他就能赚钱,这逻辑在装修、建材、P2P等行业一模一样:

邻居初中毕业就在京城搞小额贷,等你大学毕业,他京城全款买房了;你家楼下装修队老板,靠粗糙工艺接单接到手软,因为那个年代需求量太大,丑点也有人买单。以收入对比,难倒他们真的比你聪明这么多吗?不是的,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不需要多高的认知,只要敢干+踩中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老贾们不是比我们聪明,只是赶上了“时代红利自助餐”。

三、公司根本没有公关,只有“企业文化表演艺术家”

那篇让全网笑到打鸣的“七岁毛毛文学”,还有现身说法的京城老爷子送房子,治好孩子的厌食症,这操作真的是一言难尽,你要说混进去了竞争对手的员工,都会有人信,因为太减分了。如果不是,只能说明西贝根本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公关团队。

什么是内刊?90年代国内企业学外企搞文化建设,每月让员工写工作感悟,美其名曰“凝聚人心”。但基层员工文化水平有限,只能编点“董事长深夜送温暖”、“同事带病坚守岗位”的彩虹屁小作文。这种内容平时内部传阅还行,一旦发到公开平台,直接喜剧效果拉满。西贝网络上已经造成了舆情,但内部还刊登这种小确幸,说明从老板到管理,全员还活在“内刊时代”的平行宇宙。

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西贝的台子,特别草。

四、预制菜的皇帝新衣,被罗永浩一把扯掉

为什么西贝非用预制菜不可?之前发文就分析过,这是一种综合的选择。

1,去厨师化,利润最大化:好厨师能分走餐厅大半利润,而预制菜只要“剪袋员+微波炉”,成本骤降;这绝不是戏言,有太多因为厨子出走,饭店黄了的案例。

2,标准化扩张:操作简单化的好处就是,谁来都行,就如西贝厨师长所说,没几个有厨师证的,因为根本就不需要。今天炒了张三厨师,明天李四服务员就能顶岗,会剪袋子、会微波炉就行。

剩下来的钱,全部砸向营销,瞄准那些“有点小钱但缺乏品味判断”的新中产——他们需要“贵价品牌”来填补虚荣心,至于味道?互相适应,“贵就是好”的心理暗示足够香。

本来这套玩法稳如老狗,直到罗永浩轻飘飘一句:“预制菜装什么高端?”直接捅破窗户纸。消费者有点接受不了,好家伙,收我小炒的钱,用微波炉就把饭做了。最重要的是让人觉得自己受骗。

五、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西贝的困局,不是请个公关大神就能救的。当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信息差+时代红利”上,而时代已经翻篇,它的崩塌就成了必然。

好在历史永远循环:

靠红利崛起的人,终会被红利抛弃;而谦逊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行业规则。

至于西贝,要么彻底重构产品逻辑,要么继续在“内刊文学”里自我感动。

来源:自幼熟读兵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