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0亿补贴像一场盛夏的烟花,在今年夏天的外卖市场炸开短暂的绚烂。京东、美团、阿里三家巨头往这个成熟市场里砸进真金白银,订单量飙到日均3亿单,消费者抢着1分钱喝奶茶,骑手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烈日里——可当硝烟散去,账本摊开,所有人都愣住了:平台净利润暴跌,商家订
300亿补贴像一场盛夏的烟花,在今年夏天的外卖市场炸开短暂的绚烂。京东、美团、阿里三家巨头往这个成熟市场里砸进真金白银,订单量飙到日均3亿单,消费者抢着1分钱喝奶茶,骑手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烈日里——可当硝烟散去,账本摊开,所有人都愣住了:平台净利润暴跌,商家订单翻倍却在亏损,骑手拿着补贴工资却更累了,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却怕哪天补贴突然停了。这场耗资300亿的资本狂欢,到底是谁的胜利?答案可能藏在那些深夜关店的小餐馆、骑手手机里的超时提醒,和消费者手机里逐渐失效的优惠券里: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里,巨头没赢,产业链上的每个人,似乎都被困住了。
今年二季度的外卖市场,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京东秒送日订单峰值破2500万单,美团7月订单量冲至1.5亿单,淘宝闪购日峰值1.2亿单——三家合计烧掉的300亿补贴,像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硬生生把日均单量从年初的1亿单推到了8月的近3亿单。可翻开平台财报,这“繁荣”的代价格外刺眼:美团净利润同比暴跌89%,京东净利润降50.8%,阿里降18%。
烧钱换增长,本是互联网行业的“老套路”。可这次不一样——外卖市场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蛮荒时代”,而是一个用户规模超5亿、渗透率超40%的成熟赛道。成熟市场的补贴战,更像往平静的湖面扔炸弹:涟漪之下,是整个产业链的震荡。
最直接的冲击落在商家身上。北京一家麻辣烫店老板李姐给记者算了笔账:6月外卖订单量从平时的200单涨到400单,可利润却从1.2万跌到6000块。“平台让我们参加‘满30减15’,我们得承担一半补贴,加上18%的平台扣点,每单到手只剩5块多。原材料涨了30%,员工工资涨了20%,订单翻倍,我反而得倒贴房租。”她的经历不是个例。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夏天的补贴战后,中小商户实际收入减少超15%,不少商家陷入“不补贴没单,补贴亏死”的两难:参与补贴,订单多了但利润没了;不参与,隔壁店都在发优惠券,自己的堂食客人被抢光,固定成本一分不少。
骑手群体也没从补贴里真正受益。为了抢订单,平台把配送时间压得更紧:3公里内从45分钟缩到30分钟,超时罚款从5元涨到10元。北京骑手小王说:“补贴期订单多了30%,但单价从8元降到6元,为了多赚钱,每天多跑20单,回家腿都肿了。平台说给‘高温补贴’,但得跑够100单才给50块,我上个月中暑请假两天,补贴一分没拿到。”更讽刺的是,补贴带来的订单暴增,让骑手系统算法更“卷”了:系统默认“你能接更多单”,派单密度提高,骑手的配送路线更绕,超时风险更高。
消费者看似是“赢家”,用1分钱喝到奶茶,10块钱买到两荤一素。可这种“便宜”是有代价的。上海白领小张发现:“补贴期过后,常点的那家盖码饭从25元涨到32元,平台说‘恢复原价’,可我已经习惯了低价,现在不点外卖,中午都不知道吃什么。”更隐蔽的影响是消费习惯的扭曲:当用户依赖补贴下单,平台一旦停补,订单量会立刻下滑——今年8月监管介入后,三家平台补贴力度下降,美团日活用户环比减少8%,京东秒送订单量跌了15%,印证了“补贴依赖症”的脆弱。
外卖市场早已饱和,为什么巨头还要砸300亿“火拼”?答案藏在“即时零售”这四个字里。
今年二季度,京东零售增速5.2%,阿里淘天增速3.8%,传统电商增长见顶,而即时零售市场却在以20%的速度狂奔——用户想要“30分钟送到家”的需求,从餐饮扩展到生鲜、药品、3C家电,甚至鲜花、服装。申万宏源测算,2029年即时零售规模将达3.8万亿元,这是巨头们眼里的“新蓝海”。
可即时零售的核心是“流量+履约”:谁有高频流量,谁能把商品30分钟送到家,谁就能抢占市场。外卖作为“最高频的即时需求”,成了最好的“流量入口”。京东烧151亿,是想让用户从“点奶茶”到“买家电”——用户在京东秒送点杯咖啡,下次买电饭煲可能就会想到京东;阿里砸100亿,是要把淘宝8亿月活用户导进即时零售,用外卖流量带动天猫超市、盒马的订单;美团守着77亿,是怕失去外卖这个“基本盘”——外卖贡献了美团60%的收入,一旦失守,闪电仓、骑手网络这些履约优势都会变成“负资产”。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用今天的亏损换明天的生态”。京东的“七鲜小厨”自营餐饮,是为了在供给端建立差异化;阿里把88VIP会员和外卖绑定,是想让用户“为了外卖优惠开会员,顺便在淘宝买东西”;美团推“阶梯式佣金”,是想稳住商家,保住供给端优势。可问题在于,当所有巨头都想“用外卖当跳板”,就会陷入“补贴内卷”:你发15元券,我发20元券;你30分钟送达,我25分钟——最终,300亿烧掉了,即时零售的格局却没定:美团市占率从70%降到65%,阿里从12%涨到28%,京东从13%跌到7%,依旧是“三足鼎立”,谁也没成为“绝对赢家”。
9月24日,《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出台,明确“平台不得要求商家分摊促销成本”“完善骑手劳动报酬机制”;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座谈会,强调“保障相关主体权益”。这不是监管第一次介入互联网行业,但这次的意义格外不同:它标志着“资本无序扩张”的时代正在结束,外卖行业要从“抢地盘”转向“守规则”。
为什么监管必须介入?因为这场“烧钱游戏”早已偏离了商业本质。当平台把300亿用来发补贴,而不是投入供应链升级、骑手保障、商家赋能,整个行业会陷入“低水平内卷”:商家不赚钱,就会偷工减料(比如用临期食材);骑手没保障,就会闯红灯赶时间(今年夏天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同比上升12%);平台不盈利,就会偷偷提高扣点(有商家反映,补贴期平台扣点从18%涨到22%)。
监管介入后,巨头们开始“转向”。美团承诺年底取消“超时罚款”,推出“阶梯佣金”——商家单量越高,扣点越低;京东宣布给28万骑手缴五险一金,虽然目前仅覆盖自营骑手,但已是行业突破;阿里把饿了么和淘宝闪购合并,减少内部资源浪费。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个共识:靠补贴抢来的用户留不住,靠压榨商家和骑手赚的钱不长久,只有建立“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共赢生态,行业才能走得远。
300亿烧完,巨头们终于明白:外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生态战争”。真正的“赢”,不是把对手挤垮,而是让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能赚钱——商家有合理利润,骑手有稳定收入,消费者有优质服务,平台有可持续增长。
对美团来说,“防守”的关键是守住“履约优势”:1400万商家资源、覆盖95%市县的骑手网络、5000个闪电仓,这些是用钱砸不出来的。但必须解决“商家高扣点”“骑手低保障”的问题——比如把佣金从“一刀切”改成“按品类分档”,餐饮低扣点、生鲜中扣点、3C高扣点,让商家“多劳多得”;给骑手建立“社保公积金池”,平台、商家、骑手按比例缴费,解决“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
对京东和阿里来说,“进攻”的核心是“协同效率”。京东的优势是物流下沉——在三四线城市,京东的仓储覆盖比美团更密,6公里内的订单能做到25分钟送达,这是下沉市场的“杀手锏”;阿里的王牌是“流量协同”——88VIP会员、淘宝直播、天猫品牌店,把外卖和电商生态打通,用户点外卖时看到“同品牌家电优惠”,下单家电时能“30分钟送上门”,这种“交叉营销”比单纯补贴更可持续。
对整个行业来说,最该警惕的是“路径依赖”。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习惯了“烧钱-垄断-涨价”的模式,但外卖行业不一样:它连接着800万商家、400万骑手、5亿用户,是民生行业,不是“资本游戏”。未来的竞争,不该是谁的补贴多,而该是谁能把“30分钟送达”的成本降下来,谁能让商家利润提高5%,谁能让骑手每月多赚1000块——这些“细节里的功夫”,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300亿补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资本的狂热,也照出了行业的痛点。巨头们没赢,因为他们没解决“如何持续盈利”的问题;商家没赢,因为他们没摆脱“订单翻倍利润腰斩”的困境;骑手没赢,因为他们没获得“劳动权益的保障”;消费者没赢,因为他们没得到“不依赖补贴的稳定服务”。
但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也不是毫无意义。它让行业明白:即时零售的未来,不在补贴里,而在效率里;不在流量里,而在生态里;不在资本里,而在民生里。当监管介入、补贴退潮,巨头们终于要坐下来谈规则、拼内功——这或许才是中国商业的“成人礼”: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从“资本驱动”到“价值驱动”。
未来的外卖行业,不该是谁的“独角戏”,而该是一场“共生舞”。当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都能在这场“舞”中赚到钱、有尊严、得实惠,那时,或许才会有真正的“赢家”——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本身。
毕竟,商业的终极目标不是“打败对手”,而是“创造价值”。300亿烧掉了,但只要行业能从这场“狂欢”中学会敬畏规则、尊重民生,这笔“学费”就不算白交。外卖行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