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什么偏爱两棵古槐—— 三十四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8:36 1

摘要:“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文物保护发出的这一警示,振聋发聩,如一记警钟,其声回响不绝,至今仍深刻拷问着每一个肩负守护之责的人。保护文物、守护文脉,习近平一直是饱含历史敬畏与文化情怀的躬行者。据当年在正定县委

习近平为什么偏爱两棵古槐

—— 三十四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在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

“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文物保护发出的这一警示,振聋发聩,如一记警钟,其声回响不绝,至今仍深刻拷问着每一个肩负守护之责的人。保护文物、守护文脉,习近平一直是饱含历史敬畏与文化情怀的躬行者。据当年在正定县委办公室任资料员的王志敏回忆,1982年春,习近平初到正定之时,便对县委大院内的两棵古槐爱护有加,专门指示“核实树龄,护以围栏,树以标牌,述以文字”,从而留下了“古槐春秋”的佳话。这件事虽小,却是其深厚文化情怀与坚定守护意志的最真实写照。

以心护文脉 以行守古城

王志敏向记者讲述道:“正定是一座古城,历史是这座城市的脊梁,文化是这座城市的魂魄。近平同志到这座古城工作,让他的文化情怀和这座城市包容厚重的文化底蕴产生了交集。”

王志敏接着回忆说:“来正定之前他就从各方面对正定有所了解。真的来了,正定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灿烂、遗存的辉煌乃至风俗的淳朴,让他感触更强烈,让他从心里对这座城市、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产生一种亲切的感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情感,在对这座古城文物的保护上,他投入很大心力和精力。县里部署对全县文物进行了大普查,让古建、遗址家底有了一册明细账,并且立起了统一标志、区划出保护范围、纳入城市规划。保护古树,让古槐、古松、古柏都登记造册,享受了围栏以护的待遇。编写出版和传播《正定古今》,让正定古城更好走出去、传开来。任命能文能政的著名作家贾大山担任文化局长,让文化系统有了一个叫得响的领军人物,文化事业得以更上一层楼。总之,凡有涉古城、有涉文化的事情,都无一遗落地列入正定发展的工作日程。其实何止于此,遇有繁难问题,他还要亲赴亲为。为解决天王殿、弥陀殿、戒坛文物修缮的资金短缺问题,他不知往省委、省政府跑了多少趟!”

从对正定文化的初步洞察,到进行深入一线的文物普查与古树保护,再到推动《正定古今》的编撰传播、大胆任用文化能人贾大山……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深沉的历史敬畏与前瞻视野,将他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情感转化为扎实行动:健全保护制度、组织系统普查、修复古寺古碑,亲力亲为破解难题。由他牵头构建起的系统性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历史遗存,更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仅守住了正定的根与魂,也为当代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本。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期间就文物保护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其核心理念与我国如今奉行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方针高度契合,生动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深刻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执政品格。

赓续革命情 铭记来时路

王志敏说道:“对于历史文化,若说他是根植于心,对于革命传统则可说他是脉衍于情了。革命成功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在正定,这不易之情化作了传统教育的载体与课堂。在他提议下,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岸下惨案发生地、赵生明烈士牺牲地等革命遗址,都以县委、县政府名义立了碑碣、置了匾额,以培树不忘国耻、弘扬传统的正气,激励同仇敌忾、强我中华的精神。”

为革命遗址立碑碣、置匾额,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是为红色记忆安上“保护锁”,让散落的革命故事有了固定的“传承站”。习近平将革命成功的不易、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凝练于这些具象的教育载体之中。这不仅是对先烈的深切告慰,更是于无声处搭建起传统教育、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让“不忘国耻、强我中华”的信念变得可触可感。此举既守护了历史的物质遗存,更激活了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精神血脉的珍视与传承。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在他的有力引领下,昔日振聋发聩的警示,已化为今日波澜壮阔的实践。从正定古城到良渚遗址,从三坊七巷到敦煌莫高窟,总书记的关切足迹与深邃擘画,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书写着“保护是为了更好发展”的大写答卷。(文/学习大军,2025年9月27日):xuexidajun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