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正气象(第四回):笔墨与时代——2025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丨岳黔山:这个时代的笔墨当传递雅正而磅礴的力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3:22 1

摘要:“雅”代表文脉传承,“正”象征时代担当。“雅正”不仅是古代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价值延续,更蕴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理想。

探求艺品之“雅”,坚守人格之“正”。

秦皇岛龙玺美术馆年度品牌“雅正气象(第四回):笔墨与时代——2025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于8月24日盛大开展。

“雅”代表文脉传承,“正”象征时代担当。“雅正”不仅是古代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价值延续,更蕴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理想。

本次展览汇聚14位中国画坛代表性艺术家,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多种题材,既有传统文人意趣,亦有现代主题表达,充分展现艺术家扎根生活、讴歌时代、抒发人民心声的创作追求。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

“雅正”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之一,其贯穿千年绘画史,从顾恺之、范宽到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历代大家在守正中创新,使“雅正”精神螺旋上升。本次展览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参展艺术家均为画坛中坚力量,作品源于生活、来自写生,是深入时代、精心创作的新作,体现了对“雅正精神”的深刻诠释与创新探索。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秦皇岛龙玺美术馆学术总监于洋作为策展人。

吞吐自然,意笔纵横。本期带您与岳黔山面对面交流。

《巍巍太行》240×120cm 2025

记者:您也是多次参加雅正气象系列展览了,为我们讲解下这次的参展作品《巍巍太行》吧?

岳黔山:这是我今年五月去太行山写生时的作品。我们以往画太行山,通常都会注重山水的近景、中景与远景的层次表现。而这一张呢,我主要选取了太行山的一个山头进行描绘。

太行山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苍茫、浑厚而大气的。我之所以选择这幅作品参展,是因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是“笔墨与时代”。在我看来,今天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上所展现的大国气象,也应当在艺术中得以体现——一种博大、雄强的气魄。

我长期同时从事大写意花鸟和山水创作,个人也一直尝试将花鸟画的某些技法与山水画相融合。这张太行山作品采用了粗笔大线的表现方式,在以往的山水画中,用如此粗犷的笔法去描绘山体还比较少见。我就是想将大写意那种豪放的笔线语言与山水意象结合起来。

选取一个山头,可能更有利于笔墨的发挥。因为一旦涉及近、中、远的空间层次,就必须考虑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等变化来表现空间感。而中国画本身更强调二维空间的表现,这也是它最擅长的领域。因此,我刻意将画面处理得相对平面化,让山体像一座碑般矗立,从而突出太行的气势与精神。

《华岳雄姿》240×120cm 2025

记者:您怎么看待当今时代下的大写意绘画创作?

岳黔山:当前中国大写意绘画在整个中国画发展中的推进仍相对缓慢。工笔或某些注重制作效果的表现方式更容易出效果、也更容易把握,而大写意则可谓“中国画的高科技”——它要求在一瞬间兼顾笔墨质量、造型、文化品位与格调,难度极高。

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写意创作与教学,在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以教授大写意花鸟为主,所带的硕士、博士也均研习花鸟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体会与经验。

同时,我也注意到当前山水画中常见细笔短皴、层层点染的手法,虽工致却往往难以突显个人面貌。因此,我尝试将大写意的笔意融入山水,继承这一传统——纵观历史,真正从事大写意山水创作的大家并不多,但它却是中国画中极为重要的一脉。

基于对时代的理解,我努力在大写意山水中探索。比如这次参展的作品,题材选择多为大气象之物:海边礁石、雪山、太行、华山等,视觉冲击力强,也更适合以大写意笔法表现,从而凸显笔墨的精神力量。

总之,笔墨与时代的关系,每位画家可能有不同理解。时代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你如何理解自己与时代的关系,作品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玉龙雪山》240×120cm 2025

记者:您已多次参与“雅正气象”系列展览。该学术品牌对您的创作理念或艺术探索产生了何种影响?您怎么看待当今笔墨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岳黔山:这是我们举办的第四届展览。从首届开始,展览就以“雅正气象”为名。目前参展的画家,年龄大多在六十岁上下,艺术上已相对成熟,且多数来自院校和专业画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传递出一种“雅正”的艺术气质——这也是当代中国画坛非常需要的一种气象。

谈到创新,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大家都在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但我个人始终认为,中国画的创新不能脱离中国文脉,必须与中国文化、与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保持深刻联系。

笔墨从来不只是技术或材料的问题,它承载的是文化、是审美、是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体会。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笔墨的创新,实际上反映出画家对中国画理解的深度。创新不能丢掉笔墨本身的审美要求,它应建立在对笔墨传统的认知之上,并融入时代的精神。

时代精神,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对我而言,它既包含文化的传承与自信,也来自国家发展带给人民的精神底气。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就应当传递出一种有气质、有气象、雅正而磅礴的力量。

参展作品欣赏

《大雪山》120cm×240cm 2025年

《礁石》120cm×240cm 2025年

《华岳雄秀》240×120cm 2025

《林涧》240×120cm 2025

(来源:龙玺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岳黔山,1963年2月出生于贵阳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兼党总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先后出版个人画集十余册。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学术性展览,多次在全国重要学术专业刊物上发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内十几家媒体做专题报导。1996年至1997年间受邀请赴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韩国等国进行艺术考察讲学,举办画展等活动。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大楼、新华社、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收藏。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