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博物馆藏吴宽《行书自书诗卷》,是一幅承载着明代书法老成之美的传世佳作。这幅创作于弘治十五年(1502)的纸本行书,纵22.8厘米、横309厘米,是吴宽68岁高龄时的得意之作,亦是其晚年书法风格的巅峰呈现。彼时的吴宽已历经官场沉浮与岁月沉淀,笔下的每一处笔墨
天津博物馆藏吴宽《行书自书诗卷》,是一幅承载着明代书法老成之美的传世佳作。这幅创作于弘治十五年(1502)的纸本行书,纵22.8厘米、横309厘米,是吴宽68岁高龄时的得意之作,亦是其晚年书法风格的巅峰呈现。彼时的吴宽已历经官场沉浮与岁月沉淀,笔下的每一处笔墨,都藏着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与通透。
从内容来看,这卷自书诗是吴宽晚年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中或记日常闲居之趣,或抒人生感悟之情,文字间满是老者的平和与旷达。而书法作为情感的载体,更是将这份心境诠释得淋漓尽致。吴宽一生潜心研习苏轼书法,早年追摹苏字的丰腴跌宕,到了晚年已全然跳出“仿作”的桎梏,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宽和”风格。
细观此卷,最动人的莫过于其笔墨间的“真”。笔画微腴却不臃肿,起笔收锋皆含法度,看似不经意的提按转折,实则是数十年功力的自然流露。横画舒展如老松覆雪,竖画挺拔似古柏撑天,撇捺间带着几分随性,却始终不离规矩。字距与行距疏密有致,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般连贯,既无刻意雕琢的匠气,也无晚年常见的衰颓之态,反倒透着一股“人书俱老”的生机。
墨色的变化更是此卷的点睛之笔。浓墨处厚重沉稳,似老者掷地有声的人生感悟;淡墨处清雅空灵,如闲云野鹤般自在;枯笔处若断还连,藏着岁月留下的沧桑。这种丰富的墨色层次,不仅展现了吴宽高超的控笔能力,更让静态的纸本有了动态的韵律,仿佛能让人看到他挥毫时的从容气度——无需疾书,亦无需停顿,笔墨随心意流转,每一个字都是当下心境的真实投射。
作为吴门书派的重要代表,吴宽此卷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见证,更影响了后世苏州文人的书法审美。它没有追求新奇的章法,也没有炫技的笔法,而是以“返璞归真”的姿态,诠释了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本质。如今我们展卷品读,不仅能欣赏到明代行书的精妙,更能透过笔墨,触摸到一位老者对生活、对艺术最本真的热爱。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