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下班躺沙发上刷手机,刷俩小时放下,心里空落落的,跟没吃饭似的;刷到别人晒徒步、画画、玩乐队,会愣一下,哎,我小时候不也为了点啥就热血沸腾吗?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下班躺沙发上刷手机,刷俩小时放下,心里空落落的,跟没吃饭似的;刷到别人晒徒步、画画、玩乐队,会愣一下,哎,我小时候不也为了点啥就热血沸腾吗?
我前阵跟老朋友们聚,聊起学生时代,几个人都叹气。
那时候兜里比脸还干净,却敢为了看一眼雪山,省俩月饭钱,坐十多个小时硬座,脸都憋绿了还兴奋得睡不着;
有个哥们迷悬疑小说,能跟网友在群里辩一整夜,就为了争“凶手到底是不是管家”;
还有个姐们儿爱写小说,本子写满好几本,就我们几个熟人看,她还特得意,说“这是我的秘密王国”。
可现在呢?我能随时订机票去雪山,却没了当初那份“奔赴”的冲动;
那哥们现在看悬疑剧都快进,说“懒得动脑”;
写小说的姐们儿,偶尔灵光一闪有个点子,也就心里过一遍,再也没动笔写下来。
我们好像都成了自己当年吐槽的“无聊的大人”。
后来查了查,心理学里还真有个词叫“持续性兴趣丧失”,不是说你不喜欢某件事了,是你对生活本身都没了那股雀跃劲儿,身上的“生命力”好像被抽走了一半。
今天就聊聊这事儿:为啥我们长大就找不着热爱了?热爱这东西到底有多重要?咋把它找回来?
有个心理学家叫Deci,他说真正的热爱,根儿上是“内在动机”,就是你干这事,纯粹因为自己爽,不是为了拿奖、被人夸,也不是爸妈逼的。
但现在很多人,这“内在动机”早被磨没了,主要就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小时候被管太死,连喜欢的权利都没了”。
你回想下,是不是小时候想干点啥,总有人说“这没用”?比如看漫画被骂“玩物丧志”,想踢会儿球说“不如去写作业”,甚至喜欢画画,爸妈直接给你报个钢琴班,说“这才是正经爱好”。
我有个发小M,小时候画画特别厉害,都能接插画稿赚零花钱了,结果被她爸妈和老师发现,
把画本撕得稀碎,轮番教育她“高考才是正途,画画能当饭吃?”,还逼着她保证“高考前绝不碰画笔”。
后来高考完,她看着书架上的画笔,手抖着拿不起来,不是不想画,是怕了,怕再被骂,怕自己喜欢的东西再被毁掉。
这种情况多了,人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反正我喜欢啥都会被否定,那不如干脆不喜欢了,省得伤心。慢慢的,连“我到底喜欢啥”都想不起来了。
第二个是“怕麻烦,宁愿选‘立刻爽’,也不选‘慢慢甜’”。
有个叫Carstensen的学者,提了个“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说人活着就俩目标:要么“学新东西、见新世面”(叫知识获取目标),要么“赶紧爽、别委屈自己”(叫情绪调节目标)。
小时候我们愿意选第一个,比如攒钱买模型,拼俩礼拜都不烦,因为觉得“值得”;可成年后,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精力跟不上”,不想再等那“慢慢甜”了。
你想啊,练书法得天天写才见效果,可刷短视频15秒就笑出声;学摄影得琢磨构图光影,可看爽文躺着就把故事看完了。
不是我们不爱了,是我们怕“坚持不下来”,怕“投入了没回报”,干脆选了“立刻能爽”的事,把需要慢慢养的热爱给丢了。
第三个是“日子太重复,脑子都变‘钝’了”。
有个叫K.AnnRenninger的学者,说热爱得经历“触发→维持→深化→内化”四步,可现在很多人的日子,连第一步“触发”都难。
为啥?一是压力太大。天天加班、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房贷车贷,压力激素“皮质醇”蹭蹭涨,这玩意儿会影响大脑分泌“多巴胺”,就是让你觉得爽、有动力的东西。
多巴胺少了,你看啥都没兴趣,更别说找热爱了。
二是日子太单调。每天上班下班、做饭洗碗、刷手机睡觉,跟流水线似的。
大脑这东西,就喜欢新鲜的,天天看一样的、干一样的,它的“奖励系统”就会变迟钝,跟天天吃白米饭似的,再好吃也腻了。
到最后,就算有个新鲜事儿放你面前,你都没感觉,更别说“心动”了。
电影《我的解放日志》
很多人觉得“热爱这东西,有就有没有拉倒”,其实不是。丧失热爱最难受的,是你会觉得“生活没味儿”,跟喝白开水似的,没盼头。
而有个热爱的事,就像给白开水加了糖,一下子就甜了,具体说,它能给你三样东西:
第一样是“对生活的期待感”。
心理学有个“心流”理论,是个叫米哈里的大师提的,说当你全身心投入热爱的事时,会忘了时间,忘了烦恼,整个人都“扎”进去了,这种感觉本身就特别爽。
更重要的是,热爱能满足你三个“刚需”(还是Deci和Ryan说的,叫自我决定理论):
一是“我想干”,不是别人逼的,有自主权;
二是“我能干好”,比如画画越画越好,会有成就感;
三是“能找到同伙”,比如喜欢徒步的能认识一群驴友,聊起来特投机。
这三个需求满足了,你就不会觉得“过日子是熬”,反而会盼着“周末能去爬山”“晚上能画会儿画”,生活一下子就有了盼头。
第二样是“对抗空虚的‘定海神针’”。
存在主义心理学说,人这辈子都在跟“存在性空虚”较劲,就是偶尔会想“我活着到底为啥”,越想越迷茫。而热爱,就是你的“定海神针”,能帮你找到“意义”。
就像《心灵奇旅》里的那个灵魂“22”,一开始觉得活着没啥意思,啥都不感兴趣。
《心灵奇旅》
后来她借主角的身体,吃了一口披萨,觉得“哇,这也太香了”;吹了吹地铁里的暖风,觉得“好舒服”;看了片落叶飘下来,觉得“真好看”。
这些小事让她突然想“我想活下去”,这就是热爱的开始,不一定多大,却能让你觉得“活着挺好”。
当你把热情放在某件事上,其实也是在告诉自己“我是谁”:喜欢星空的,知道自己向往辽阔;喜欢做饭的,知道自己享受分享;喜欢写东西的,知道自己需要表达。
热爱让你从“空洞的大人”,变成“有自己样子的人”。
第三样是“让你发光的底气”。
马斯洛不是有个需求层次理论嘛,最高层是“自我实现”,就是“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热爱,就是普通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路子。
我有个同学,学文科的,快30岁的时候突然迷上天文学,天天抱着天文科普书看,看得眼睛都红了。
身边人都劝她“你一个文科生,学这个干啥?还不如赶紧找个稳定工作”,她不听,非要考天文系的研究生。
那时候她天天泡图书馆,补物理、补数学,头发掉了一把,也没放弃。
后来还真考上了,现在在天文局工作,每次跟我们聊起星星,眼睛亮得能发光,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我干的是我喜欢的事,我特别骄傲”的劲儿。
你看,不是热爱让她变特殊了,是她为热爱付出的那些努力,让她找回了自己的光芒。
其实发现自己“没热爱”,不是坏事,反而说明你开始关注自己了。不用急,试试这三个办法,慢慢找:
第一个是“用6个问题,挖出你藏起来的热爱”。
很多人不是没热爱,是把它忘了,你可以拿张纸,好好回答这6个问题,答案里藏着你的“热爱密码”:
1. 你干啥事的时候,不盼着结果,就觉得过程爽?比如有人做饭,不在乎好不好吃,就喜欢切菜、翻炒的感觉;
2. 小时候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是啥?小时候的喜欢最纯粹,没被“有用没用”污染;
4. 你欣赏的人,都有啥共同点?比如你喜欢的博主都爱“记录生活”,那你可能也喜欢这个;
5. 你愿意为啥事儿花钱花时间?比如有人宁愿少吃几顿大餐,也要买相机;
6. 你以前靠啥走出过困境?比如有人失恋了靠跑步缓解,那跑步对他来说就很重要。
把答案放一起,找共同点。比如你答案里总出现“记录”“画面”,那摄影、画画可能就是你的热爱;总出现“说话”“分享”,那直播、写作可能适合你。
第二个是“别想了,先干再说”。
很多人总说“等我想清楚喜欢啥再做”,但有个心理学家叫JeromeBruner,他说“行动比想更有用,别等有感觉了再动”。
热爱不是想出来的,是试出来的。想跳舞,就先去体验一节街舞课,哪怕跳得像广播体操;想徒步,就找个周末跟个小团走5公里,哪怕累得喘气;
想写东西,就每天写50字发朋友圈,哪怕写的是“今天吃了碗面,挺香”。
不用追求“做得好”,先追求“开始做”。你会发现,越做越有感觉,比如跳了两次舞,觉得“哎,出汗挺爽”;
走了一次徒步,觉得“山顶的风景真好看”,这些小爽感,会推着你继续做,慢慢就找到热爱了。
第三个是“给日子加点‘不一样’,别让脑子钝了”。
重复的日子是热爱的天敌,所以你得主动给生活“添点新的”,从小事开始:
比如换条通勤路,看看路边的新花店;周末去吃一家从没去过的小店,试试辣的、酸的;学个“没用但好玩”的技能,比如折纸、用方言唱歌;
甚至可以看看你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去科技馆逛一圈,听一节历史课。
不用强迫自己“必须喜欢”,就当“开眼界”。这些小变化会让你的脑子“活过来”,从“麻木”里醒过来,等哪天遇到个让你心动的事,你才能抓住它。
我们总说“少年心气没了”,其实它没丢,就是在天天上班加班里睡着了。
可能你现在觉得“找不着热爱”,但没关系,20岁没找到,30岁找;30岁没找到,40岁找,啥时候都不晚。
热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慢慢试、慢慢养出来的。
别怕“做得不好”,别怕“坚持不下来”,先动起来,哪怕每天就10分钟。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么件事,让你眼睛一亮,让你愿意花时间,让你觉得“活着真有意思”。到那时候你就知道,原来生活的光,一直都在,就等你伸手去点亮它。
愿大家都能找回自己的“少年心气”,找到自己的热爱!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