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这位以直言不讳、经常对教育问题发表尖锐观点而闻名的网络名人,在九月下旬突然从各大社交平台消失。他的微博、抖音等账号均显示“禁止关注”,平台给出的理由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
张雪峰,这位以直言不讳、经常对教育问题发表尖锐观点而闻名的网络名人,在九月下旬突然从各大社交平台消失。他的微博、抖音等账号均显示“禁止关注”,平台给出的理由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
其工作室仅回应“正在反省”,后有消息称这与直播中的某些言论被举报有关。拥有超过6500万粉丝的张雪峰,曾被称为“升学救星”,如今其个人账号被禁,虽然其公司“峰学蔚来”的其他账号仍在运营,但这一事件无疑给依赖个人影响力的教育咨询行业带来了震动。
这让人不禁思考:为何这位曾被许多家庭视为指导者的网红,其快速发展的道路会突然中断?他靠制造家长们的焦虑,是怎么赚钱的?
张雪峰的走红,绝非偶然。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当代励志剧,充满了普通人逆袭的元素。
本名张子彪的他,大学专业是郑州大学的给排水工程。这听起来跟教育、跟网红都八竿子打不着。可就是这么一个背景,为他日后“接地气”的犀利言论埋下了伏笔。
他最早是以考研辅导老师的身份进入大众视野的。
想象一下,当别的老师还在中规中矩地念着考研大纲,解析着政治历史时,张雪峰却把课堂变成了单口相声的舞台。他能把枯燥的考研政策、院校信息,揉碎了、掰开了,用幽默的段子和极快的语速抛出来。
那种带着东北口音的坦诚和泼辣,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上课的压抑感。彼时,“考研相声”的称号就已经在学生中小范围流传,他成为了那种“听他讲课从不犯困”的宝藏老师。
真正的“破圈”发生在2016年,一段名为《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的张雪峰语速快得惊人,金句频出,把原本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985”院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趣味和直白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那一刻,无数普通家庭才发现,原来解读高校信息可以如此有趣,如此“人话”。
从此,张雪峰找到了通往大众视野的流量密码。他开始频繁在公开场合,针对教育、就业、专业选择等话题,发表一系列“犀利”言论。
比如,当有家长咨询“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时,他脱口而出那句石破天惊的“我一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一个别的!”这句话一出,瞬间引爆了社会对文科就业难的集体情绪。
紧接着,“文科都是服务业”、“所有以管理结尾的专业,都是服务业”、“别光想着去大城市闯,小城市的稳定更实在”等观点,如同连环炮一般,不断巩固着他“敢说真话”的人设。
他撕掉了高校宣传中那些温情脉脉的面纱,用赤裸裸的就业率、薪资水平和行业前景来重新定义“好专业”与“坏专业”。在无数信息闭塞、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普通家庭眼中,张雪峰的直白、他的“功利”,恰恰成了最稀缺的“真话”。
他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草根代言、敢说真话的人生导师和互联网嘴替,并以此积累了千万级别的粉丝,完成了从考研名师到“网红导师”的华丽转身。
当个人IP的价值积累到顶点,商业变现便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2021年,张雪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曾深度绑定的上市公司研途教育,南下苏州,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苏州峰学蔚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这意味着,他将个人IP的商业价值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受限于任何外部机构。
“峰学蔚来”的商业模式,说穿了就是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升学迷茫与就业焦虑,打包成一套清晰、昂贵但看似有效的路径规划服务。其核心产品,正是近年来争议巨大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据媒体报道,其服务分为不同价位的套餐,例如2025届的“梦想卡”售价12999元,“圆梦卡”售价则高达18999元。
这个价格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对不是小数目。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异常火爆,常常是2万个名额在数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除了高价的一对一咨询,其公司矩阵还包括相对低价的App会员、系列录播课程、图书出版等业务。
张雪峰的争议言论,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营销。它能快速吸引大众注意,并从中筛选出最焦虑、最可能付费的家长。
面对被指“贩卖焦虑”的批评,张雪峰曾回应称自己是在“帮助缓解焦虑”。从商业角度看,他的确发现并进入了一个需求强烈的市场。
许多家长认为高考志愿关系孩子未来,但又缺乏专业信息,担心选错方向。张雪峰团队正是看准这一需求,通过提供志愿填报服务,弥补信息差距。对家长而言,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项服务,更是一份对未来的保障和心理安慰。
张雪峰这门成功的生意,并非空穴来风。它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变化的教育观念,以及普通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无奈与抉择。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每年有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这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读书无用论”虽然没有抬头,但“读书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读个能用的专业”的观念却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转变。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四年的大学教育,加上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是一笔需要被审慎规划的巨大投资。
他们不再仅仅关注“学识”或“兴趣”,而是更加关注专业选择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直接关联,更倾向于从投资回报的视角来评估教育的价值。
张雪峰的广受欢迎,正是这种社会心态的集中体现。他并非在创造一种新的观念,而是在迎合一种已经存在的、追求务实与确定性的广泛需求,并将其商业化。
他之所以被许多人视为导师,是因为他提供了一套清晰、量化的路径选择,回应了时代对“学以致用”的新注解。他的言论虽然直白甚至有些刺耳,却精准地击中了家长们最底层的担忧,孩子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
然而,这种以就业为强导向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讨论。当大量人才涌向短期回报率更高的应用型专业时,如何平衡社会对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成为了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议题。
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止是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工程师和程序员,也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需要批判性思考的人文学者,需要能够传承文化的艺术工作者。个人兴趣的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也由此变得更加突出。
张雪峰的出现,只是将这道议题以一种极具争议性的方式,摆在了公众面前。
张雪峰社交账号被禁,使其“网红导师”的个人影响力受到直接冲击。虽然其公司旗下其他账号仍在运营,但失去他本人的IP形象,关注度和影响力难免下滑。
这一事件也为知识付费和网红经济模式敲响警钟:当内容与公共秩序产生冲突,或商业行为越过底线时,流量的反噬会来得很快。
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即便张雪峰沉默,家长的教育焦虑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资源不均、社会流动放缓等结构性问题并未解决,焦虑的土壤仍在。
张雪峰现象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期待,以及转型期普通人对未来的不安。他的消失未必是终点,类似的“实用主义导师”可能再次出现。
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教育过度功利化,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为年轻人开拓更多元的出路。这需要政策引导、社会观念转变以及教育体系的协同改革,而不只是封禁个别网红。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