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劝人别买混动的帖子,“智商税”“落后技术”“脱裤子放屁”的骂声随处可见,甚至“避雷混动”都成了赚流量的密码。
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劝人别买混动的帖子,“智商税”“落后技术”“脱裤子放屁”的骂声随处可见,甚至“避雷混动”都成了赚流量的密码。
可再看市场数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混动在新能源车销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8%一路飙升到现在的40%,快摸到“半壁江山”的门槛。
一边是唾沫星子横飞的差评,一边是蹭蹭往上涨的销量,曾经被嘲“混动爹”的混动车,如今怎么就逆势翻盘了?
它到底算不算新能源的“第一梯队”技术?
这场新能源战争里,混动会不会是最终的赢家?
早几年新能源刚起步的时候,混动车确实不招人待见。
那时候大家对混动的印象,满是“两头不讨好”的尴尬。
买之前都想着“有电用电、没电用油”,既省成本又没里程焦虑,可真开上了才发现,电的“香”劲儿一上来,就再也不想碰油了。
结果小电池的续航根本扛不住,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跑个一百多公里都得精打细算,比开纯电还操心。
更让人糟心的是充电速度。
以前一到节假日,服务区里的纯电车主就吐槽“混动爹”:混动车占着快充桩,却只能慢充,从20%充到80%得花好几个小时,后面排队的纯电车根本插不上手。
要是赶时间,要么硬着头皮烧油,要么只能在服务区干等,急得跳脚也没用。
到了冬夏两季,混动车的“毛病”更明显。
冬天温度一低,电池续航掉得厉害不说,充电效率也跟着打折。
电池里的电解液会变稠,甚至结成小冰晶,就像冬天水管里的水冻成冰沙似的,电池根本没法快速接收电荷,本就慢的充电速度更是雪上加霜。
夏天高温也没好到哪去,高温会让电解液加速分解,不仅浪费材料,还可能让电池离子传输变慢。
更危险的是,高温是电池热失控的“导火索”,很多混动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会强制降速充电,甚至直接不让充放电。
那时候的混动车,冬天夏天跑起来“动力像条虫,油耗像条龙”,充电慢到让人怀疑人生。
可就算骂声不断,买混动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不是大家“不长记性”,而是混动刚好戳中了很多人的“刚需”——谁也不想在“省钱”和“方便”之间做取舍。
日常上下班,想用电省成本,3毛钱一度的谷电比油钱便宜太多;放假想回几百公里外的老家,或者去远方旅游,又不想在服务区抢充电桩,加一箱油就能跑,不用担心里程焦虑。
大家关心的不是“混动技术落不落后”,也不是“油车和电车谁更好”,而是“我能不能两样都要”。
就像玩游戏想卡bug一样,混动车刚好成了现实里的“折中方案”,解决了“既要又要”的难题。
而且现在的混动技术,早就不是几年前的“老破小”了。
最近央视新闻和岚图汽车合作的“混动黑科技直播”,就把混动的“逆袭秘诀”摆到了台面上——以前的技术痛点,现在大多有了解决方案。
比如大家最头疼的“小电池续航短”,岚图直接用了“原生电动架构”——不是在油车底盘上改一改,而是从一开始就按纯电的标准设计,再加上增程器。
这样一来,底盘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就高多了,能装下更大的电池和油箱。
现在岚图的混动车,纯电续航能到360-410公里,综合续航超过1400公里。
日常通勤根本用不上油,就算周末跑个小长途,纯电也能搞定,有人开玩笑说“几年下来,提车时加的油可能都放过期了”。
充电慢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岚图的“蓝海智混”技术里有5C超充,峰值功率最高能到320千瓦,常温下从20%充到80%只要12分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时候在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功夫,车就能再跑三四百公里。
更厉害的是,它还支持“全温域超充”,不管是高温还是低温,充电速度都不会掉太多。
之前岚图做过测试,52度的高温下,车在太阳下晒15小时,车内空调、冰箱、插座还都开着,通过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给电池预冷35分钟后,从20%充到80%也只要不到13分钟,和常温下差不多。
零下24度的极寒天气也一样,车在低温里放15小时,预热35分钟后,充电时间也能控制在13分钟左右。
靠的就是智能温控系统,能根据外面的温度、车辆的使用情况,自动给电池散热或加温,让电池始终处在最适合充电的温度区间,北方冬天和南方夏天的用户,再也不用为充电犯愁了。
除了续航和充电,混动车的“附加功能”也越来越实用。
岚图的混动车支持6千瓦交流V2L外放电,出去露营的时候,电火锅、投影仪、咖啡机插上就能用,比带发电机方便多了。
30千瓦的直流V2V反向充电也很实用,路上碰到其他车没电,还能当“移动充电宝”救急。
最有意思的是V2G功能,能和电网双向互动——晚上谷电的时候充电储能,白天峰电的时候再把电卖回电网,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也算是“让车帮自己赚点电费”,比单纯开车实用多了。
在能效和安全上,现在的混动也没拖后腿。
岚图的混动车有6种工作模式,市区用纯电,没噪音还零油耗,吹着空调听歌也不心疼;跑高速的时候,发动机直驱会自动接入,动力够还省油。
而且它的发电效率很高,1升油能发3.7度电,比主流车型高5%,妥妥的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安全方面,岚图做的测试也很“硬核”:同一台电池包,先过针刺实验,再做5米跌落实验,模拟电池短路后又坠崖的极端情况,结果电池包既没起火也没爆炸。
靠的就是三维隔热墙、16重物理防护,还有1500兆帕的潜艇级钢底护板,把安全做到了实处。
现在再回头看“混动是不是新能源最终赢家”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已经慢慢清晰了——新能源市场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而是“谁更适配需求”的赛场。
纯电有成本低、动力强、智能化高的优势,适合家里有充电桩、很少跑长途的用户;燃油车有加油方便、长途靠谱的优点,适合经常跑偏远地区、对充电没信心的人;而混动,刚好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满足了那些“不想取舍”的用户。
这几年不管是纯电、燃油还是混动,技术都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纯电在提升续航和充电速度,燃油车在优化油耗和智能化,混动在解决续航和充电痛点。
没有哪种技术能“通吃所有场景”,但混动凭借“既要又要”的特性,在市场里站稳了脚跟,从曾经的“混动爹”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
未来会不会成为“最终赢家”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混动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落后技术”了。
它的逆袭,本质上是技术跟着用户需求走的结果——只要还有人不想在“省钱”和“方便”之间做选择,混动就有存在的价值。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哪种技术更高级”,而是看“哪种车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毕竟买车不是选“阵营”,而是选一个能契合自己日常的“伙伴”,这才是新能源发展最有意义的地方。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