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推动高校青年成为文化创新主体,创造新文化、新内容,服务美好生活新需求,成为文创产业新动力?上海交大文创学院通过一门课的6年教学实践,走出了青年文化原创力培育的产教共创之路。
如何推动高校青年成为文化创新主体,创造新文化、新内容,服务美好生活新需求,成为文创产业新动力?上海交大文创学院通过一门课的6年教学实践,走出了青年文化原创力培育的产教共创之路。
从留学生旅行视野看世界,成为连接国际文化的播客声音桥梁;透过一杯独立咖啡看懂上海,向世界传播上海咖啡文化的中英双语视频系列;借助AI打造东方甲韵,助力穿戴甲出海;通过展览、XR用户研究、国际传播视频栏目,搭建中英(国际)青年数字文化交流与共创平台……和往年相比,第六届“交大文创-德必产教链通创基金”创新项目格外国际范儿,9月25日下午的终极答辩路演暨《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成果汇报再次引发产教共同关注。
在场的十位产业共创导师显得比学生还紧张,他们中有互联网公司副总裁、女性创业辅导机构创始人、科技公司创始人、电商平台部门负责人,也有知名演艺公司副总裁、独立策展人、咖啡店主理人。他们早就在文创产业身经百战,但是会在现场和共创学生一起答辩路演,接受产业和社会的检验。
过去六年,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与德必集团联合发起“产教链通创基金”,融入专业硕士学分课程,被学生昵称为“创基金课程”。课程通过“学分+资金”、“文创+X”、“学生+共创导师”的产教共创教学模式,由学生作为创新主体,面对真实的社会需求,提出原创性解决方案,从0到1和产业共创导师一起,将校园创新创意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鲜动力。至今,创基金已经诞生近60个项目,活跃在社会人文生活和文创产业创新多个领域。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表示,创基金课程是集中体现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教学理念的代表作。十年来,学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同频共振、同向而行。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需求,持续鼓励青年学子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德必集团表示,六年前携手交大文创学院启动创基金与教学课程的结合,希望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开辟文创人才与创新项目培育新路径。如今,已经从一个构想,成长为具有影响力、兼具积极社会效应的文创孵化平台。希望文创学子永远保持好奇、永远保持思辨能力、永远有坚持的决心和从头再来的勇气。
答辩路演会上,首次报告了《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成果。该课题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年度规划课题,在六届375位学生和近百人次产业导师参与的创基金课程教学基础上展开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和创基金课程执教老师,王昊青(珍珠老师)首先从“信”、“源”、“能”、“力”四个维度解读青年文化原创力的构成和教学培育目标。近60个项目成果在文化解码和再创造、社会需求感知、文化与科技融合、审美表达革新和文明对话等方面,验证了在校青年成为文化创新主体的能力,也提供了高校成为文化原创力“孵化器”的产教共创参考模式。
据王昊青介绍,课题对最近两届81位学生和10位共创导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学生和导师都能够感知到,在产教共创型课程中,课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创新陪跑者”和“资源枢纽”,产业导师必须从“讲座嘉宾”升级为“认知重构者”与“实战协作者”,而学生之间则从“同学关系”演进为“契约化协作伙伴”,形成全新的去等级化的三元协同教学关系,传统课堂的教学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基于此,高校可以引领“教育主导型”产教价值共创体系,作为核心主体,承担“价值转换中枢”的核心职能,通过“需求翻译”弥合产教认知鸿沟,通过“生态位衔接”整合政策、企业与社会资源,为校园原创提供支持。研究显示,高校成为“原创孵化试验场”和“能力共生系统”,其价值不仅体现为人才输出,更在于构建“真实需求—产教共创—原创保护—市场验证”的从0到1原创孵化闭环生态。
研究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高校有责任承担文化原创力培育的使命,也有能力成为文化原创力“孵化器”。与会者表示,产教共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为高校培育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借鉴,也为文创产业和社会文化创新提供了青年原创的源头活水,期待未来看到更多莘莘学子的原创文化创新成果。
来源: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