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浪潮与国家构建学习型大国的战略指引下,由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成立的在线教育中心,以“国美云课”为载体,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社会美育实践。它不仅打破了艺术教育固有的围墙,将顶尖学府的学术积淀转化为普惠的精神食粮,更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温暖的社群运营,让“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记者 黄俊娴
在数字化浪潮与国家构建学习型大国的战略指引下,由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成立的在线教育中心,以“国美云课”为载体,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社会美育实践。它不仅打破了艺术教育固有的围墙,将顶尖学府的学术积淀转化为普惠的精神食粮,更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温暖的社群运营,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照进现实,为新时代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美育样本。
室内设计师-Jaime的云课时光
2025年初秋,河南郑州的范玉会于书房凝神屏息,对着屏幕精雕细琢每一笔每一画;重庆银行职员李龙海在灯下伏案,逐字逐句推敲线上作业的点评;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王女士则在周末夜色里轻点课程回放,沉醉徜徉于神秘的唐卡艺术世界……这群来自天南地北、身份迥异的学员,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美云课”的线上课堂相遇。
这并非偶然。自2025年5月正式启航以来,这座“无墙的学院”正以坚定而迅捷的步伐,将艺术的种子植入寻常巷陌,践行着“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理念,悄然重塑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知与体验。
从国家战略到学院实践
构建“泛在可及”终身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是把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宏观蓝图需要具体的支点。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社会美育学院成立了在线教育中心。其目标明确而富有情怀:将家庭空间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场域,并积极开展亲子共学实践。
国美云课暑期在帕米尔高原进行在线直播的场景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接受采访时表示:“‘云课’的开设,一方面为家庭提供便利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从零基础普通班到高阶专题班,乃至公益免费课程覆盖面,旨在构建一个‘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学习者能够从‘国美云课’学习起步,逐步进阶至‘国美夜校’,甚至进入‘国美高研’的深化阶段。”
这一举措,是中国美术学院“无墙的学院”办学理念在数字时代的主动延伸和创新实践。也意味着,这所百年艺术学府,主动拆除了物理和心理的围墙,决心将美育送往更广阔的天地。
学员 韩琦云课学习笔记
事实上,近两年来,全国多数艺术院校已陆续开展艺术夜校和高级研修班教学,并配备了强力师资。以中国美院为例,仅今年暑假,线下参加社会美育学院夏季学院学习的各年龄段终身学习者就超7000人次,涵盖党政干部、大中小学教师、普通艺术爱好者及青少年等群体,参加该院所举办的研讨会、展览的观众更是超过了10万人次。
专业、普惠与社群三重奏
“国美云课”重塑在线美育新范式
“国美云课”并非简单地将课堂搬到线上,而是构建了一套融合专业深度、普惠原则与社群温度的创新模式。
书法会员课老师示范:吕怡娴 《三坟记逐字临摹》课堂示范
专业为基,学术积淀的精准转化。“国美云课”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各院系资源,以中国美术学院硕、博学生为主,通过“云平台”联动国内外各大美院、艺术院校教师资源,搭建了“国美云课”既具学术性又具亲和力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专业教学团队。“云课”平台的搭建,使专业的艺术教育脱离了学院传统教育的束缚,使中国美术学院国内外教师资源,硕、博学生,通过“无墙的学院”与社会普通艺术爱好者搭建具有温度的沟通桥梁。“国美云课”在确保了内容的学术高度与专业性的基础上,既是美院硕、博学生面向社会的“第三课堂”,又使非专业艺术爱好者收获了专业的艺术教学。“国美云课”的课程并非浅尝辄止的兴趣普及,而是具有严谨的系统性教学。以书法课程为例,学员可以系统临摹《雁塔圣教序》《智永草书千字文》《礼器碑》等经典法帖,在学习书法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跨越多种书体进行深度学习。
学员习作
学员商先生对此深有体会:“课程不仅注重实践训练,更包含书法史论与艺术分析的综合讲解。”这种“技道并重”的教学,正是学院美育的核心优势。
普惠为魂,降低门槛而非降低标准。“国美一直是喜欢传统书画人的‘白月光’。”学员李龙海道出了许多爱好者的心声。而“国美云课”最打动人的一点,正是其极低的参与门槛。如来自北京的王女士所述,她报名的书法全年班课程仅需189元。这种亲民的价格策略,真正实现了“普惠”的承诺,让艺术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学员习作
难能可贵的是,普惠并未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课程提供了精品在线直播与专题录播,辅以高清视频演示、细致的作业点评和线上答疑,构建了完整的学习闭环。李龙海对比了自己过去“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后感慨:“有了老师指导,从单字到字组,再到章法布局,让我短短数月收获到了以前没有的效果。”
社群为脉,构建持续的学习生态。在线教育容易陷入孤独学习的困境,“国美云课”则通过构建活跃的学习社群、微信交流群,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每期组建的艺术社群用于老师授课、课程安排,而每期组建的微信交流群不仅成为学员彼此之间交流心得的场所,更是学员间互相激励的场所。通过“云端社群”,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一起上课热爱书法的同学们也很卷,每次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都觉得和他们很有差距,这种追赶的氛围,更让我有了目标方向。”李龙海说。
书法会员课老师温子安 行草专题《淳化阁帖》(王羲之卷)课堂示范
“没有天赋只有慢慢积累,跟着云课好好学”“很开心能在家上到专业课程”“书法练习打卡!喜欢的东西,别丢下”……近日,“国美云课”开启《社群福利·学习当“晒”计划》,鼓励学员在小红书、微信朋友圈、视频号平台展示课程作业、学习心得,以及日常生活中与课程相关的灵感瞬间,用艺术日常,点亮艺术社会。通过这些学员展示,我们能切身体会到“国美云课”构建的在线美育新范式的社会意义。
绘画课老师黄菊《窗台的绿意:多肉小盆栽》课堂示范
这种社群运营,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正如竺照轩院长所言,“我们想做的,是把‘上一次课’变成‘开启一种生活方式’,让艺术的学习细水长流。”通过组织线下活动、生活美学讲座和兴趣社团,云课试图将艺术学习融入学员的生活方式,实现“美育生活化”。
从“美院梦”到“心修行”
美育照见人生万千可能
“国美云课”的学员构成,同样生动诠释了“全民”与“终身”的含义。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600名学员中包括刚刚退休的长者、全职妈妈以及各行各业的上班族。他们的学习故事,是项目价值最有力的证明。
学员日常练习
学员郑爱东表示,云课让她实现了“美院梦”。一份充满仪式感的电子版入学通知书,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艺术热情。对范玉会而言,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修行方式。在日复一日的临摹与老师的点拨中,她逐渐从“执着于形似”到体会笔墨背后的文化底蕴,完成了从技法到心性的提升。王女士不仅在“云课”学习书法,还勇敢尝试了完全陌生的唐卡,通过杨钦然老师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深入讲解,她从“因无知而担心冒犯”转变为“心生敬畏”,并能在欣赏敦煌壁画时看到更多细节。这正体现了美育在开阔视野、增进文化理解方面的深层价值。学员曹晶晶则享受了“通识”的乐趣。她在云课上接触了书法、素描、马克笔、水彩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素描的线条到构图,再到水彩的湿画法,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欣喜不已。”这种跨门类的学习体验,启发了更全面的艺术素养。
从“一次性培训”到“终身价值运营”
使学院成为全民艺术生活家园
对于未来,中国美院社会美育学院也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包括“云课启蒙—夜校进阶—高研深化”的贯通路径,建立在线学分系统(学分银行),以及组织线下研学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美育网络。
这些构想,指向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景:将“国美云课”打造成每个公民终身艺术学习的第一站和加油站。从“一次性培训”到“终身价值运营”,使学院成为开放、融通、共享的艺术教育社区,成为全民向往的艺术生活家园。
确实,中国美院“国美云课”的实践意义远超项目本身。它为新时代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提供了多重启示。既探索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新路径,也重新定义了家庭美育的内涵。无论是退休长者找到精神寄托,还是职场人士获得心灵栖居,“云课”让艺术学习成为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抹亮色。
绘画课老师周弋洋 《初识水彩:水性、调色与干画技法》课堂示范
绘画会员课老师黄菊 《天空的诗:云与远山轮廓》课堂示范
正如学员曹晶晶所言:“感谢国美云课以如此普惠性的方式传播艺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享受到专业的美育熏陶。”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学院里,每一平方米的书桌都能化作美的起点,每一次指尖点拨都可能点亮一个渴望的灵魂。中国美院的这场社会美育实验,正以扎实的步伐与温暖的情怀,绘就“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动人图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