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高法公布了上半年数据,藏着司法系统的沉重压力:全国法院受理各类审判执行案件2109.2万件(刑事案件76.7万件,民商事案件1382.9万件,行政案件38.1万件,执行案件560.8万件)。其中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237.2万件,同比上升38.87%。受理劳
最高法公布了上半年数据,藏着司法系统的沉重压力:全国法院受理各类审判执行案件2109.2万件(刑事案件76.7万件,民商事案件1382.9万件,行政案件38.1万件,执行案件560.8万件)。其中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237.2万件,同比上升38.87%。受理劳动争议一审案件43.6万件,同比上升40.17%。作为常年奔走一线的诉讼律师,我亲眼见过广州白云法院法官人均年办超700件案,开庭排期直接推到3个月后 —— 这意味着法官每天至少要结 2 件案,全年无休才能勉强达标。
很多人将案件激增归为 “民众维权意识增强”,但深耕行业 15 年我发现,这实则是三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经济压力传导成主因。中小微企业受经营波动影响,裁员、降薪、拖欠款项频发,某服装加工厂因海外订单流失单方面调岗降薪,直接引发 47 人集体仲裁。这类纠纷占劳动争议的 40% 以上,与公司有关的纠纷增幅更达 78.42%,远超劳动争议增速。
新业态滋生 “法律窟窿”。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群体维权案占比已超三成,平台通过 “承揽协议”“连环外包” 规避劳动关系,却用算法全程控制劳动者行为。
司法资源供需失衡。一边是案件年增近 40%,另一边员额法官增长缓慢,偏远地区与一线城市法官人均办案量相差 5 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成为常态。
法院 “压垮式办案”,最终买单的是整个社会:
正义被迫 “排队”。立案到开庭平均等待 3 个月以上,广州部分法院排期达 5 个月。曾有企业因合同纠纷等待判决,结果开庭前资金链断裂倒闭,赢了官司也成空壳。
裁判质量藏隐患。法官陷入 “文书流水线”,部分判决套用模板,对复杂证据的审查流于表面。
维权成本变相攀升。当事人反复跑法院、律师长期等开庭,劳动争议案件中,超龄劳动者维权平均耗时 11 个月,叠加鉴定、交通成本,不少人中途放弃。
山东法院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其劳动争议案件调撤率同比增 7%,上诉率连续三年下降,关键在这三招:
繁简分流提效率。对工伤赔偿等简单案件开启 “绿色通道”,实现快立快审快执;复杂的新业态纠纷组建专业合议庭,避免 “同案不同判”。
前端调解减诉源。联合工会、市监局建立 “诉前调解中心”,2024 年山东通过调解化解 2.5 万件劳动争议,相当于减少四成诉讼增量。
精准赋能强根基。打造 “助理 - 骨干 - 专家” 人才梯队,针对算法用工、超龄劳动者等新问题开展专项培训,从源头提升办案质量。
2109 万案件是法治意识觉醒的证明,但不应成为司法系统的 “不可承受之重”。当平台企业主动合规、调解机制有效运转、司法资源合理配置,才能让正义不再 “排队”。
来源:律眼观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