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日夜!40年后这位北大人千里骑行回燕园赴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6:11 1

摘要:从安徽合肥到北京大学,1247公里的路途,他用自行车轮丈量了11个日夜(正式骑行9天,中途休整2天)。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初心企划”。北京大学法律系1981级校友卯俊民选择以这种独特、坚韧且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致敬那段涵养了他一生底色的燕园岁月。

他的青春不止未名湖,还有1247公里的风和自由。

初秋的燕园,迎来了1981级的校友们。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赴一场毕业四十年的约定。

从安徽合肥到北京大学,1247公里的路途,他用自行车轮丈量了11个日夜(正式骑行9天,中途休整2天)。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初心企划”。北京大学法律系1981级校友卯俊民选择以这种独特、坚韧且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致敬那段涵养了他一生底色的燕园岁月。

卯俊民(右)骑行赴会

跨越四十年的“同窗之问”

如何让四十年的重逢更有分量?这个念头,他抛给了同窗挚友贾峰。贾峰自北大法律系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环保事业,曾做过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也是《中国新闻周刊》的首席低碳传播官。电话里,贾峰半开玩笑地提议:“你不是一直骑单车吗?干脆直接骑到北京来,多环保,多有意义!不仅减碳,而且省钱。”

一句戏言,却如同一颗石子,在卯俊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骑行,早已是他融入生活的习惯。十余年来,他作为当地法院“铁法单车队”的一员,早已将百公里骑行视作寻常。那些曾经在路上爆过的车胎、磨破的车座,都化作了此次千里独行的底气与经验。

卯俊民(左)与贾峰

更让他心动的是,这条路线,恰好可以让他深入探访心念已久的运河文化,感受那条“流动的史书”。这个想法,将身体的挑战、精神的追求和四十年的同窗情谊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好,就这么定了!”

这之后,他与队友一起环海南岛骑行,也一起沿新安江骑行至千岛湖及建德、桐庐,每次都不会缺席。今年夏季,卯俊民还自我加码,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魔鬼训练”。顶着炎炎烈日,隔三差五地独自长距离骑行,坚持日骑八十甚至百余公里,每周保证三百公里左右、月达千公里的训练量。另一方面,他又仔细研究北上骑行线路,配置独自骑行必要装备。

9月6日,晨光熹微,卯俊民踏上征程。一路上,他用手机记录下沿途的风光与思考。这场外人眼中的艰苦挑战,于他而言,却是一次与自我、与山河的深度对话,一次充满幸福感的“治愈旅行”

严谨、求是与“镜头下的真相”

卯俊民的这份坚韧与从容,总能追溯到燕园的时光。1981年的秋天,他第一次踏入北大的西校门,未名湖的波光与博雅塔的塔影,构成了他记忆的扉页。

那时的法学院还叫法律系,与文史哲各系共同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学术朝气。教授们在课堂上引经据典,不仅剖析国内法条,更时常引入国际判例,为他们打开了法律世界的宏大维度。课余,未名湖畔与三角地,总有他们热烈讨论的身影。冬日的湖面结了冰,有同学甚至会用树枝在冰上写下法律术语,探讨学术问题。

在所有课程中,刑事侦查学的摄影课,让卯俊民记忆犹新。他深知,这门课教的不是艺术,而是“求真”的技术。镜头下的每一处光影、每一丝纹路,都可能成为锁定真相的关键。他在课堂上反复练习,调整光圈快门,直到一枚模拟现场的指纹在底片上清晰呈现。最磨练心性的,是暗房操作。在红色安全灯的微光下,整个世界只剩下显影液的气味和心脏的跳动。他屏息凝神,等待影像从一片空白中缓缓浮现。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正是在这方寸之间的反复锤炼中,卯俊民对“严谨”二字有了最深刻的体悟。

从燕园带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勇于挑战,严谨求证,并且永远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书斋到庭审:法律人的“知行合一”

“法律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这是卯俊民走出燕园后,始终坚守的信条。

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三十八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是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十余年,参与或独自承办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更有数十起死刑案件,务必确保都办成铁案。后来又从事立案审判工作十多年,参与办理或处理、协调过上百起程序性案件和涉诉信访案件。同时,他还长年受聘兼任安徽省法官学院教师,也兼任过本单位的工会主席、保龄球队队长等,这成了其多彩人生的主色调,他自己也常引以为傲。

司法实务中,他发现一个现象,许多理论与现实是存在脱节的。凭借着在北大养成的深厚研究功底,他翻阅大量中外经典文献后,开启了独立研究的历程。经过长期沉浸式研究,他先后在《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法律适用》及中国人民大学《判解研究》《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荣获多项全国与省级奖项,其中提出的范式与路径,至今仍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文截图(该文曾刊发于2005年第11期《人民司法》)

他入选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双千计划”后,2015年至2018年间,被安排去安徽大学法学院挂职副院长。在法学院授课期间,他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学突破——整合业界资源,在校园内开设“模拟法庭”课程,充分利用好自己雄厚的司法资源,切实协调好相关基层法院、检察院,甚至将真实的刑事案件庭审现场搬到校园来,让法学院的学生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就能直接现场旁听真实的刑事案件整个庭审全过程。

模拟法庭活动现场(摘自卯俊民朋友圈)

他深知,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罪与罚”,就必须让他们触摸到真实的世界。为了让模拟法庭不流于形式,卯俊民四处奔走:联系法院调取已审结的真实刑事案件,隐去当事人隐私信息的刑事案件卷宗,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担任“庭审指导顾问”,甚至手把手教学生撰写起诉状、答辩状,模拟举证质证环节的逻辑攻防。当与真实世界产生直接接触,同学们更加明白,法律不仅是惩罚,更是对社会秩序的守护,对人的警醒。

带领学生参与法院实践

当学生们直面真实案件的复杂与沉重,才真正明白,法律不仅是惩罚,更是对社会秩序的守护与对人性的警醒。卯俊民用自己的方式,将北大的法治理想,播撒到更多年轻法律人的心中。

如今,他教过的不少学生,陆续成为全国各地司法系统的中坚力量。

归来仍是少年:永远在路上,做有意义的事

9月15日傍晚,卯俊民踩着他心爱的单车,如期安顺抵达北京大学西门。当他与前来迎接的老同学共同展开那面写着“毕业四十年,骑行返燕园”的旗帜时,四十年的光阴仿佛在这一刻重叠。

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这趟旅程:“窃以为,自己之所为,也算是北大人弘毅坚韧、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体验。同时,亦可传播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当是充满正能量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平常之心,平凡之路,平安生活”,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司法生涯的写照。

漫步在熟悉又有些许变化的校园里,他与老友畅谈,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在未名湖畔激辩理想的青春少年。

骑行终有终点,但人生的探索永无止境。从法官到兼职教师,再到如今的骑行者,卯俊民的身份在变,但那些在图书馆苦读的夜晚、在暗房中求索的时光所沉淀下的法治底色,从未改变。

一代代北大人,就像从燕园奔涌而出的河流,流向广阔天地,却始终守护着那份对母校的深情、对理想的执着,在各自的领域里,坚守着“做有意义的事”这份共同的信念。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北大人不老,北大精神常青。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