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新剧《江山大同》官宣演北魏改革太后不恋爱只搞事业要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6:37 1

摘要:追剧党快攥紧瓜子!今天古装剧圈直接甩出个“狠活儿”——杨幂新剧《江山大同》刚官宣,词条没买热搜都凭着讨论度冲上前排!这次她是真“丢了仙侠剧本”,一头扎进历史正剧的硬核赛道,挑的角色堪称古代女性搞事业的“天花板”:北魏冯太后。从十五六岁藏着灭国仇、在皇宫里连呼吸

追剧党快攥紧瓜子!今天古装剧圈直接甩出个“狠活儿”——杨幂新剧《江山大同》刚官宣,词条没买热搜都凭着讨论度冲上前排!这次她是真“丢了仙侠剧本”,一头扎进历史正剧的硬核赛道,挑的角色堪称古代女性搞事业的“天花板”:北魏冯太后。从十五六岁藏着灭国仇、在皇宫里连呼吸都得拎着心的孤女,到后来坐在朝堂上拍板改革、把动荡北魏往盛世里拽的“铁腕掌舵人”,光这人生跨度就比那些“靠男主开挂”的伪大女主带感,更别说搭档的是凭“眼神杀”在权谋剧圈站稳脚的刘学义,俩人首演帝王后妃,评论区都在喊“别磨叽,赶紧开机拍!”

先唠那张让网友疯狂存图的官宣照——真不是随便穿件古装摆拍凑数。杨幂身上的北魏华服是实打实的“重家伙”,织锦缎摸着手感厚实,衣襟上的暗纹不是乱绣的,是按大同博物馆藏的北魏陶俑衣襟纹样复刻的,颜色是当时权贵阶层常用的赭石色,不扎眼但透着贵气;头上插的银钗看着细巧,其实是找山西老银匠按北魏出土文物打的,钗尾缠的细银丝还带着点手工捶打的痕迹,光线下闪的不是廉价水钻的光,是老银的温润感。更绝的是她的状态,没硬凹“少女感”也没故意端着“太后架子”,就站在复原的平城皇宫红墙下,肩膀微微绷紧,眉头轻蹙着,眼神里既有小丫头片子面对陌生环境的警惕,又藏着点被逼到绝境的狠劲,那股子“我得活着,还得活明白”的劲儿,比她之前仙侠剧里“哭碎妆”的名场面还让人入戏。

说真的,这角色对杨幂来说,是把“转型”往深了凿。之前《生万物》里演农村妇女,是洗去偶像包袱“落地”,这次演冯太后,是直接啃“有历史重量”的硬骨头。这可不是编剧编出来的大女主,历史上的冯太后是真·狠角色:丈夫拓跋濬早逝,她抱着年幼的儿子拓跋弘临朝听政,一边用雷霆手段收拾想夺权的鲜卑权贵阶层,一边顶着“祖制不能改”的骂声推均田制——把无主土地分给流民,让百姓有地种;还力主鲜卑人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连朝堂礼仪都往汉制靠。跟她以前演的仙侠女主比,这角色没仙气没金手指,全靠“脑子和狠劲”在男权扎堆的朝堂里撕开一条路,光想想她演冯太后拍着案几跟老臣呛“不改法,百姓活不下去,北魏才真要完”的戏份,就觉得比那些“为男主殉情”的戏码过瘾十倍。

更让人觉得“这剧稳了”的是剧组的“死磕劲儿”。业内说它是“女性版《琅琊榜》”,不是吹流量,是真拿做正剧的心思在磨。编剧金海曙写《风起陇西》时,连三国时驿站的文书格式都翻史料核对,这次写北魏朝堂戏,据说把《魏书》《北史》里关于冯太后的记载翻了个遍,连官员议事时怎么行礼、奏疏怎么写抬头都抠细节;导演沈严更不用说,拍《天盛长歌》时连演员腰带的系法都要按宋画来,这次搭平城皇宫实景,直接拿着大同北魏遗址的考古报告对着干——宫殿柱子的直径按1:1.2还原,台阶的层数都对应遗址出土的夯土层,连宫墙上的砖纹都仿着北魏古城墙的样式烧的。3亿投资里大半没给演员片酬,全砸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演员穿的锦袍是找苏州非遗工坊用古法织的,绣线用的是植物染色,晒在太阳下会泛着自然的光泽;剧中的佛教造像,是请云冈石窟的研究员来指导雕刻的,连佛像衣褶的走向都跟石窟里的唐代造像呼应,就怕错了历史细节丢了味儿。

剧情上,冯太后的人生简直是“古代大女主的顶配剧本”,还没注水。她本是北燕公主冯湮儿,国破那天从金枝玉叶变成宫婢,藏着对北魏的恨想找皇帝拓跋濬报仇。可真在宫里待久了,看着流民饿肚子、鲜卑权贵阶层抢土地,又看着拓跋濬偷偷跟汉人谋士商量“怎么让大家都有饭吃”,她慢慢转了心思——从“想杀他”变成“想帮他把事做成”。剧里会拍她怎么“借势”:利用鲜卑权贵阶层间的矛盾,借力打力收拾权臣;怎么“藏拙”:表面跟后宫妃嫔喝茶聊天,暗地里收集各地灾情;拓跋濬死后,她抱着幼帝坐在朝堂上,面对老臣“女人不得干政”的叫嚣,直接拿出拓跋濬的遗诏,还当场点出几个权贵阶层贪赃枉法的证据,一下就镇住了场面。这些“权谋戏”不是“你害我我害你”的宫斗,是真·朝堂博弈,比那些“为争宠下毒”的戏码有格局多了。

有意思的是剧组加的“双角色”设定,不是凑数的。杨幂除了演冯湮儿,还演她早逝的姐姐冯娷——这角色是冯湮儿的“对照镜”。冯娷生前总劝妹妹“忍忍就好,安稳活着最要紧”,可之后还是被权贵阶层斗争牵连丢了命。姐姐的死成了冯湮儿的“醒神针”,让她明白“乱世里,安稳是求不来的,得自己握权”。这设定比单纯的“复仇线”有嚼头,比如剧里会插几段冯湮儿对着姐姐旧物发呆的戏,眼神从迷茫到坚定,既交代了她的成长动机,又考验杨幂的演技——得演出妹妹的狠劲和姐姐的温和,不用台词,光靠眼神和小动作就能区分开,毕竟俩角色气质差着十万八千里。

再说说男主刘学义,这两年算是古装权谋剧里的“宝藏选手”,不是靠脸是靠“眼技”。之前在《桃花映江山》里演权臣沈在野,表面笑盈盈跟人碰杯,眼底一沉就透着算计,被网友夸“演野心家不用挤眉弄眼,一个眼神就够了”。这次演拓跋濬,是个“儒雅型狠人”——不像那种一上来就喊“朕要一统天下”的帝王,他更会“以柔克刚”:比如拉拢汉人谋士时,不摆皇帝架子,跟人坐在地上聊经书;平衡鲜卑权贵阶层势力时,不直接打压,而是借灾情让他们拿出粮食,既救了百姓又削弱了他们的财力。想想他跟杨幂的对手戏:前期是她试探他“你是不是真能救百姓”,他观察她“这丫头不简单”;后期是她拿着改革方案跟他商量“这么改会不会太急”,他递杯茶说“有你在,我敢试试”,这种“互相拆台又互相托底”的君臣+伴侣关系,比那些“工业糖精吻戏”好嗑多了。

其实这剧让人期待的,是它没走“历史剧变恋爱剧”的老路。有些历史剧为了流量,把朝堂戏当恋爱背景板,男女主一边搞改革一边谈恋爱,连打仗都要先抱一下。可《江山大同》里,恋爱是点缀,搞事业才是主线。要拍的是实打实的历史硬核:均田制推行时,怎么跟说“祖制不能改”的老权贵阶层吵到拍桌子;鲜卑人改汉姓时,连皇帝都改“拓跋”为“元”,怎么说服那些守旧的宗室;佛教从西域传到中原时,怎么跟本土的儒家思想融合,怎么建寺庙、译经书。这些内容看着“枯燥”,但拍好了比恋爱戏更有冲击力——比如冯太后推行均田制时,带着官员去田间地头量土地,跟老农蹲在地上算“一亩地能收多少粮”,老农用袖子擦着汗说“要是真能分地,我给您磕头”,这种“接地气的硬核”,才是历史剧该有的样子。

对杨幂来说,这剧算是“撕标签”的关键一役。之前总有人说她“只会演偶像剧女主”,《生万物》让大家看到她能演接地气的角色,这次要是能把冯太后的“层次”演出来——演少女时的警惕与倔强,演太后时的沉稳与果决,演改革时的焦虑与坚定,哪怕是演她偶尔流露的脆弱(比如想起姐姐时红的眼眶),基本就能摆脱“流量演员”的帽子。对咱们观众来说,能看到不恋爱脑、一门心思搞事业的大女主,能看杨幂和刘学义这种“演技派互飙细节”,还能顺带搞懂“均田制到底是啥”“北魏汉化对现在有啥影响”,简直是“追剧涨知识”的双倍快乐。

戳人的是冯太后身上的“当代感”。她不是天生的“女强人”,一开始也是为了活下去才步步为营,后来慢慢有了“让天下人都能安稳吃饭”的格局。她搞改革时遇到的阻力,像极了现在人搞事业时遇到的“老规矩不能破”;她在男权环境里站稳脚跟的样子,也让现在的女生有共鸣——不是靠谁撑腰,是靠自己的脑子、韧性,还有“敢试错”的狠劲。剧组没把她拍成“完美圣人”,还保留了她的小缺点:比如一开始为了生存耍的小聪明,后期为了改革跟老臣硬碰硬时的急躁,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让这个千年前的角色离我们更近了。

最后提一嘴剧里的“活背景”大同。这座老城本身就是北魏的“活史书”,云冈石窟的佛像、华严寺的壁画、古城墙的砖纹,346处古迹里都藏着当年的故事。据说剧组在大同取了不少实景,比如剧里冯太后和拓跋濬讨论建寺庙的戏份,就是在华严寺的大殿里拍的;剧里提到的“平城粮仓”,原型就是大同古城墙下的明代粮仓遗址(北魏时的粮仓遗址就在附近)。等剧播了,说不定大家追着剧就想去大同看看——“这是冯太后当年走过的路吗?”“那座寺庙是不是剧里提过的?”这种“追剧联动现实”的快乐,也是历史剧该有的魅力。

作为追了十几年历史剧的人,真希望这剧别“翻车”——毕竟冯太后的故事本身就够精彩,剧组又这么死磕细节,只要好好拍,说不定真能给历史剧辟条新路子。咱就安安静静待着官方放路透、定档,等开播了一起追着看“北魏这位铁娘子,到底怎么把一盘散沙的江山,拼成大同盛世的雏形”!

来源:小于独爱看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