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也懵了?俄罗斯不承认挑衅欧洲,指控乌克兰谋划挑起更大战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6:47 1

摘要:扎哈罗娃在26日通过社交平台投下了一枚舆论炸弹。

“欧洲目前处于当代史上最接近三战的边缘。”

9月27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扎哈罗娃在26日通过社交平台投下了一枚舆论炸弹。

她声称,匈牙利媒体曝出消息显示,乌克兰政府计划在波兰和罗马尼亚境内实施“假旗行动”,使用伪装成俄罗斯的无人机袭击北约相关国家的设施,从而实现挑起俄罗斯跟北约的直接军事冲突的目的。

这一指控出现在乌克兰战场僵持不下、北约与俄罗斯关系高度紧张的微妙时刻。

俄罗斯从通常被指控的“挑衅者”,但目前直接转变成为了“指控方”,将“挑起世界大战”的帽子扣向乌克兰。

扎哈罗娃的指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俄罗斯在舆论战场上精心设计的一步棋。

比如扎哈罗娃在指控中提供了相当具体的细节:乌方已于9月16日将俄制“天竺葵”无人机运抵乌克兰西部雅沃里夫靶场,这些无人机在利沃夫市的LORTA工厂完成维修。

这种细节描述意在增强指控的可信度,无论事实如何,他们这就是先给欧洲国家和北约播下对乌克兰怀疑的种子。

扎哈罗娃在声明中特意将这一潜在行动类比为二战导火索之一的 “格莱维茨事件” 。

这一历史类比的选择十分巧妙,或许可以直接触动欧洲的历史创伤。

1939年8月31日,纳粹德国伪装波兰军人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波兰的入侵,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扎哈罗娃借用这一历史典故,意图将乌克兰描绘成潜在的战争策源地,而俄罗斯则被塑造成受害方。

这种历史类比的核心目的,在于触发欧洲的历史恐惧。

通过将当前局势与二战前夜相比较,俄罗斯试图影响欧洲舆论和政策制定者,尤其是那些对冲突升级最为敏感的西欧国家。

俄罗斯此前多次使用类似指控。

4月23日,俄国防部就曾声称掌握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策划挑衅事件的情报,包括使用化学、生物或战术核武器并嫁祸俄罗斯。

8月15日前夕,俄罗斯同样指控乌克兰计划实施“假旗行动”以破坏当时的俄美峰会。

这种重复指控的模式,反映出俄罗斯将信息战,作为其混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实情况来看,扎哈罗娃的指控,或许确实会让美欧陷入了一种 “懵了” 的状态。

当然,这种“懵”并非不理解指控的字面意思,而是北约可能面临一个精心设计的战略难题时表现出的决策困境。

在扎哈罗娃发出警告前后,北约东翼成员国波兰、罗马尼亚和爱沙尼亚接连指控俄罗斯侵犯其领空。

这些事件引发外界对俄乌冲突外溢的担忧,但事件本身存在诸多疑点。

而且美国已显示出明确退出俄乌冲突的意向,并试图将责任与压力转移给欧洲。

这种战略重心转移让欧洲盟友感到不安。

面对俄罗斯的指控,西方只会陷入两难:如果拿不出铁证反驳,将显得他们软弱;

如果过度反应,又显得被俄罗斯牵着鼻子走。

这种困境正是俄罗斯信息战所要达到的效果。

不仅如此,扎哈罗娃还顺便给乌克兰干这种事的动机,提供了一个解释,因为乌克兰在战场上正面临失败。

很显然,这种表述旨在强化俄罗斯的叙事,同时为可能的事态升级做铺垫。

最后,扎哈罗娃选择提及“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偶然。

这一极端词汇的选用旨在最大化心理冲击效应,迫使欧洲公众和决策者思考冲突升级的灾难性后果。

俄罗斯的指控发生在极为敏感的地缘政治空间:因为波兰和罗马尼亚都是北约成员国,任何针对他们的攻击都可能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

俄罗斯直接警告这两个国家可能成为“假旗行动”的目标,等于将危机预警提升到了最高级别。

而俄罗斯此举可能有多重战略考量:

一是试探北约内部的团结度;

二是为后续军事行动创造舆论铺垫;

三是影响欧洲公众对支持乌克兰的意愿。

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欧洲局势,确实是扑朔迷离,因为欧洲国家本土出现疑似“俄罗斯装备”入侵的例子,导致俄罗斯和欧洲最近的关系,直接加剧。

但俄罗斯坚决不承认他们干过这种事,反而指控这是乌克兰谋划挑起更大战争,甚至可能导致三战。

这显然将会让欧洲国家的政客怀疑人生。

因为如果这件事一旦真是乌克兰干的,那么他们或许亲手培养出了一个可能将自己拖下水的“怪物”。

来源:刘勇教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