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秋,央视演播厅的灯光依旧明亮,但观众发现,《新闻联播》结束后主播们不再如往常般整理稿件离场,而是集体静坐三秒——这个细微变化背后,是一场持续两年的行业静默抗争。
央视名嘴集体打破沉默:一场关于职业尊严的觉醒
2023年秋,央视演播厅的灯光依旧明亮,但观众发现,《新闻联播》结束后主播们不再如往常般整理稿件离场,而是集体静坐三秒——这个细微变化背后,是一场持续两年的行业静默抗争。
导火索:被剪辑的三十年
事件始于2021年某档纪录片播出,资深主持人张宏民发现,自己参与制作的《百年巨匠》中,30分钟采访被剪至3分钟,同期声全部替换,更令他震惊的是,剪辑后的内容歪曲了其关于媒体责任"的核心观点,当他向制片方提出异议时,得到的回复是:这是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必要处理。
这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近五年央视有47档节目存在类似情况:《国家记忆》中老牌解说员李娟的旁白被AI语音替代;《焦点访谈》某期关于文化保护的评论遭删改后引发误读,一位要求匿名的化妆师透露:现在录节目,主持人连口红颜色都要接受大数据分析。
沉默中的暗涌
转折发生在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台,主持人任鲁豫在彩排时坚持修改台本中一句网络流行语,认为其不符合晚会定位,这场争执最终惊动台领导,意外获得多位退休播音员声援,已退休的邢质斌特意送来1980年代的工作手册,扉页上字字千钧的毛笔字让在场者动容。
压力逐渐显现成效,2023年6月,央视悄然成立播音主持创作指导委员会,由78岁的赵忠祥生前助手牵头制定《播音岗位职业规范》,其中明确规定:不得擅自变更播报文本语义,重大修改需经双人确认,某频道总监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忘了,话筒前坐着的是活生生的人。
冰封下的春芽
改变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蔓延,财经频道主持人姚振山在直播中突然脱稿:刚才这组数据需要补充说明...随后自然完成专业解读,这段事故视频获百万点赞,网友留言:终于看到真人反应,更耐人寻味的是,三个月后该频道收视率上升1.2个百分点。
老艺术家们也在行动,83岁的《动物世界》配音李扬重新走进录音棚,免费为年轻主持人开设重音训练营,他展示1985年的工作笔记,某页用红笔标注着:濒危二字要读出心跳停止的窒息感。
来源:单纯小羊E7lH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