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吕梦岚: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效双丰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4:45 1

摘要:吕梦岚是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主攻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她说,贵州地处低纬高原山区且光照不足,普通太阳能电池因其弱光响应性能较差、光伏材料的光谱响应范围较窄等问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突出的弱光吸收

9月27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贵州大学西校区开幕,贵州教育报记者专访了本次党员代表吕梦岚,谈谈她这五年来与贵州大学共同成长的故事。

吕梦岚是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主攻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她说,贵州地处低纬高原山区且光照不足,普通太阳能电池因其弱光响应性能较差、光伏材料的光谱响应范围较窄等问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突出的弱光吸收能力使其符合贵州省新能源太阳电池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五年来,吕梦岚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Adv.Mater.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Sci. China Chem.、Sci. China Mat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52 篇,其中 ESI 高被引论文3 篇、热点论文1 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 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贵州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发经费超过2000 万元。同时,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和贵州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奖,入选贵州省第九批省管专家、贵州省第十二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第七批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和贵州省杰青托举人才。受邀担任中科院一区期刊《Rare Metals》、EI 期刊《矿冶》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Electronics》期刊客座编辑等。

五年来,吕梦岚以大会主席或执行主席身份主办领域国内外学术会议5 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11次。

吕梦岚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三维有机/无机杂化阴极界面修饰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ZL 2016 10817239.7)于2018年开始在贵州国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实施以来公司年均新增销售总额超过3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2023年以来,她担任贵州省能源转化与存储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领衔贵州省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的发明专利:有机光电器件及其制备方法(ZL 2019 10713309.8)于2025年6月已实现转化(转让企业:杭州鼎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转化金额:200万元)。2023年7月以来,受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进行技术开发,围绕高效非胺基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设计及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经费为180万元,相关技术已授权发明专利2件。2023年9月以来,主持贵州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剑河县乡村振兴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经费为410万元。

在教学上,吕梦岚也收获满满。她针对目前专业选修课和实验实践课教材较缺乏的现状,独立编写了《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 材料·制造·检测技术》教材,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已销售1283 册,除本校使用外,还被江西工程学院等高校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参考用书;参编了英文教材《Organic Solar Cells: Materials Design, Technology and Commercialization》,已由 Wiley-VCH 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时,针对在新工科背景下,贵州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迫切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教育端和人才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吕梦岚主持了贵州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关于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此外,针对化工类人才培养存在工程教育离散化与独立化,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化工企业生产要求高,企业接收学生生产实践压力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逐渐脱节等问题,吕梦岚带领教学团队提出“以导为进,以创促学,以赛促教,产教融合”的面向新工科的化工类“四维一体”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化工类“卓越工程师”,提高化工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教学成果获 2024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本科教育)特等奖(排名第一)和贵州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入选2022 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教育界别)优秀委员、2021 年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全省 10 人,其中高校系统2 人)和2023 年贵州省青年联合会(教育界别)优秀委员。

贵州教育报记者 熊江睿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