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中午,上海多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准备享用午餐时,一道名为“虾仁炒蛋”的菜品被临时撤下。有学生描述这道菜“有臭味”,老师们或提前倒掉菜品,或一再叮嘱学生“不要吃虾仁炒蛋”。随后,学校补发了饼干、面包作为替代,但许多学生没吃,把面包带回了家。
一份被紧急撤掉的虾仁炒蛋,一个涉嫌瞒报的供餐巨头,五十万份学生午餐背后的安全防线正在接受考验。
9月15日中午,上海多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准备享用午餐时,一道名为“虾仁炒蛋”的菜品被临时撤下。有学生描述这道菜“有臭味”,老师们或提前倒掉菜品,或一再叮嘱学生“不要吃虾仁炒蛋”。随后,学校补发了饼干、面包作为替代,但许多学生没吃,把面包带回了家。
这一事件迅速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发酵。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通报,确认正在调查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9月15日供应本市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
01 事件回顾:从餐桌到调查台的虾仁炒蛋
9月15日当天,上海多所学校的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孩子所在学校的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被紧急停止供应。这一问题影响了位于普陀区、徐汇区等多区的学校。
绿捷公司最初向媒体解释,称有学校反映虾仁里有细沙,“不是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然而,一些家长接到学校的通知显示,取消虾仁炒蛋的原因是“虾仁质检未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家长们对官方通报表示欢迎,但同时也表达了长期存在的担忧。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女儿上小学以来一直抱怨午餐难吃:“每天20元的餐食,配菜总是冷冻复炸的猪排、鱼排等,还不如便利店十几元的盒饭分量足、口味好。”
02 涉事企业:日供50万份的校园餐巨头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但自称有“20多年”历史,业务覆盖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超过50万份。2025年8月,绿捷公司有大概70条的中标记录。
“企查查”显示,绿捷公司是上海多所中小学的餐饮供应商。然而,在频繁中标的背后,该公司也面临多起诉讼纠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绿捷公司旗下微信公众号“绿捷食品”曾发文自称是“上海市中小学生最大的营养餐供应企业”,并宣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成立20多年来,通过全方位的科学管控手段,确保学生营养餐‘安全、营养、美味’。”
03 监管响应:从陪餐制到立案侦查
9月18日,上海市教委在通报中表示,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已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验,“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
通报还承诺将进一步落实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作用,增加菜品选择等。
9月23日晚,事件迎来重大进展。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情况通报》,指出“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了相关人员。”
04 深层问题:校园餐的安全链条与监管挑战
校园餐食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其涉及采购、储存、加工、配送、监管等多个环节,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学生餐的管理难点,就在于链条较长、环节较多,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酿成整体性的事故。”
近年来,政策层面已在持续发力构建保障体系。2024年底,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
然而,实现政策“防患未然”的初衷,关键在于实施。如果这些制度能够真正落地,校外配餐服务应该能做到无死角、无盲区监督,真正实现校园餐的安全透明生产。
检查结果公布后,上海市三部门联合通报: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已被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已控制相关人员,一场彻底的调查正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上海各学校正进一步落实负责人陪餐制,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也开始发挥作用。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学校供餐企业的监管力度。
虾仁炒蛋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全上海50万份学生午餐的安全保障工作仍在继续。
来源:迷妹的时尚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