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平遥,光影交织。9月26日,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推介会在山西平遥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作为互动嘉宾点评入选文学作品。推荐会现场,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与海飞、
从文学的“原石”中寻找影视的“宝藏”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推介会侧记
秋日平遥,光影交织。9月26日,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推介会在山西平遥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作为互动嘉宾点评入选文学作品。推荐会现场,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与海飞、哲贵、赵德发等作者、编辑代表一一向国内外影视机构及产业人士推介15部入围作品,共同见证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
吴义勤致辞
吴义勤谈到,“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与平遥国际电影展合作推出的产业单元,自2022年实施以来,始终致力于为文学作品提供影视化合作与孵化平台,助力新时代文学赋能影视,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今年是计划实施第四年,已累计向影视界推荐51部优秀文学作品,共有37部作品成功进入影视转化轨道,这份成果充分印证了“迁徙计划”在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桥梁作用。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百年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上,文学与影视相生相伴、双向赋能,共同为广大读者、观众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期待文学与影视在新的技术变革、新的机遇挑战中能够携手并肩,让文字与光影在信息时代共同谱写新的传奇。”
贾樟柯发言
贾樟柯表示,在“迁徙计划”推出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超过72%的入围作品进入影视化轨道,产业化较为成功。电影需要优质文学的支持,“期待有更多的作家带着作品来到平遥国际电影展,为影视注入文学的力量”。
时代之光,文学与影视同气连枝
本期入围推荐作品由中国作协创研部联合作家出版社面向“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合作的重点出版社、文学期刊征集近年未进行影视化开发的优秀小说作品,最终确定4部长篇小说、11部中短篇小说入围推荐作品,亮相推介会。
本次推介会上,“时代性”是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小说成为一大亮点。长期扎根基层的柳岸是第一次参加“迁徙计划”推介会,她的长篇小说《天下良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口,展现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希望,此前已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她笑称自己“王婆卖瓜”,“特别期待影视人能够关注这部小说,拍出新时代乡村的新风貌”。
阿宁入选中国作协2022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长篇小说《太行赋》以驻村干部视角真实再现太行山下插剑岭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故事。为人民立传,为时代记录,是这部作品诞生的初心,无数次深入乡村的他希望能顺利推动这部作品的影视转化,“让更多人了解和乡村一起成长、成熟的人们的故事”。
沈念中篇小说《渔火》以双视角揭开三代情缘与革命往事,叙写乡村振兴,重燃渔村未来之光。他满怀憧憬地对《渔火》的影视化改编谈及自己的美学设想,“它将是一部可听、可看、可感的湖湘风情诗”。
除了山乡巨变等乡土题材作品,近年来大热的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也成为文学影视改编的关注热点。“人应该从自然与历史中汲取力量,这样才能更加坚定地重新出发。”老藤中篇小说《自愈者》的创作正源于对科技时代心灵状态的关注,他也期待这部小说的影视化能帮助更多人治愈心灵。
“改编”经验,助力文学“跨界”“破圈”
这次入围作品的作家中,有不少早已与影视“触电”。在与会专家看来,过往的影视改编经验有助于文学作品“跨界”“破圈”,同影视碰撞出优秀的作品。
近期热播电视剧《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带来长篇小说《大海风》,以一位渔家子弟的奋斗与抗争表现人海关系、时代风云之变。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原著作者叶弥短篇小说《许多树》讲述了一个女人自我成长与追寻的故事。电视剧《红处方》等原著作者毕淑敏则以亲历者角度创作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讲述高原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的动人故事。在推介中,他们更侧重从故事内容的创新点、改编可能性与优势、对标参考影片等方式,助力文学作品“影视”转身。
“残雪虽残尤美,隐喻着世间美好。”同样拥有丰富影视转化经验的海飞,以诗意的语言总结自己这部致敬中共地下党员的谍战中篇小说《残雪》。他从情节、结构等方面介绍了小说的改编优势,在场不少产业嘉宾纷纷拿出手机摄像记录。
“悬疑”一直是文学与影视扣人心弦的共同优势,这也为二者合作创造了条件。徐小斌中篇小说《芭提雅——一部电影的诞生》在充满悬疑的情节中,讲述影视人的创作之路与理想主义情怀。阿成中篇小说《小事儿别撒谎》则以幽默笔触步步设疑,三线交织出大雪夜哈尔滨的奇事。二者都以“悬疑”为亮点,为影视改编寻找更多可能。
专家点评,让“文学迁徙”有路可依
互动嘉宾点评是本届“迁徙计划”推介会特别增设的重要环节。在由作家、编辑推介入围作品后,何向阳等5名专家对入选的文学作品一一进行现场点评,为文学与影视的精准对接提供专业视角。
何向阳进行点评
何向阳认为,本期入围的不少小说如叶弥《许多树》、阿成《小事儿别撒谎》等都以个性化的表述,在文学和影视间留下辽阔的转化可能。小说呈现的湖光山色等景观,如沈念《渔火》、赵德发《大海风》,则为影视表达注入了诗意成分。文学与影视的转化不是单方向的“迁徙”,“像徐小斌的小说兼具热闹与冷静,较为复杂,电影改编也要跟上小说的复杂程度”。“传统文化与电影艺术的结合能出佳作。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更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影视表达。”何向阳在听完南翔对中篇小说《老药工和他的女儿》的推介后肯定道。该小说讲述中药老药工携女南迁深圳后发生的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故事,探讨的正是“非遗传承”问题。何立伟中篇小说《乃至一念》讲述了鱼贩父亲守护女儿二十年的故事,何向阳建议,这样的人间烟火故事“很适合用长沙话拍成电影”。
日常生活是影视生生不息的故事生长点。本期入围作品中,哲贵中篇小说《微不足道的一切》、周瑄璞短篇小说《那人》,将不同时空中年人的爱情、亲情故事深扎“日常”之中。而李修文中篇小说《夜雨寄北》则通过一个女演员与一只猴子出入“日常”的奇幻故事,展现了现实的诗意。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与黄霁、霍猛、王沐等影视专家也从情感共鸣、改编路径等方面,对入围作品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并进行推介。
推介会后,主办方还为入围作品代表和影视行业人士提供了一对一的洽谈交流空间,促进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合作。我们期待,“迁徙计划”能引领更多的人,从文学的“原石”中找到影视的“宝藏”。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