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子里的是科技还是狠活?吃进嘴的是传统还是现代?西贝和罗永浩的争论。戳破了餐饮业那层薄薄的窗户纸。
西贝风波与预制菜迷思 知情权才是美味真相 餐饮业面临信任抉择
盘子里的是科技还是狠活?吃进嘴的是传统还是现代?西贝和罗永浩的争论。戳破了餐饮业那层薄薄的窗户纸。
1 一场吐槽引发的行业地震
事情很简单。9月10日。罗永浩和同事去了西贝吃饭。五个人点了十三道菜。两道点了两次。总共十五道。
吃完后。老罗很不爽。他在微博上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菜”。
隔夜菜的味道。腥气重的鱼。像重烤的羊排。这是他的体验。
西贝炸了。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手持当天菜单开媒体会。“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商誉受损。一定要起诉。贾国龙很生气。
老罗更刚。直接悬赏十万元征集证据。直播中他拿出材料:一款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配料表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
消费者站队。90%支持老罗。为什么?知情权。我们讨厌被欺骗。
2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定义之争。才是核心。
国家有标准。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后才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关键在这里: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
西贝理直气壮的依据。
但消费者的认知呢?完全不同。任何非现场制作。都是预制。隔夜菜也是预制。没有锅气也是预制。
分歧巨大。鸿沟难跨。
3 明厨亮灶与透明革命
西贝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个大胆决定: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
媒体记者去了。上海一家西贝门店员工演示:烤鱼运来时是生的。到店才烤。香葱烤鱼大概需要烤9分钟。
但开放后厨仅持续两天。9月14日。西贝就发通知暂停参观。为什么?保证后厨正常运行。
贾国龙提出要“打明牌”。做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这很艰难。餐饮业因独特性、场地成本等因素。彻底透明化不太现实。
4 消费者的真正诉求
我们反对预制菜吗?不是。
新华社说得好:“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欺骗才是原罪。那些打着现炒幌子。用微波炉加热的餐厅。却收着现炒的价格。这才是消费者愤怒的根源。
价格与价值不匹配。也是问题。预制菜成本低。却和现做菜品同价。感觉花了冤枉钱。
5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悖论
中餐标准化。是世界难题。
中式菜肴烹饪手法多样。煮、蒸、烤、炒、涮五大类三十多种。用料配比凭经验。模糊难量化。
但标准化不代表不好。麦当劳、肯德基全球味道几乎一样。靠的就是标准。
柳州螺蛳粉从街边摊逆袭成网红粉。产值达百亿。靠的也是标准化。沙县小吃走向国际。门店超8.8万家。同样靠标准。
标准追求的是味道标准。不是标准味道。确保难吃的下限。不限制好吃的上限。
6 未来之路:透明与创新
风波之后。两个动向值得欢迎。
一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征求意见。二是大批饭店、餐厅直播后厨炒菜。以“明厨亮灶”共筑信任。
餐饮企业需要创新。在保鲜、干燥等技术上突破。供应链也要升级。使用新型物理保鲜技术。
未来甚至会出现数字化定制饮食。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均衡营养餐品。
但核心永远不变:透明。诚实。尊重。
吃是本能。吃什么是文化。吃明白是权利。
西贝风波会过去。但留给餐饮行业的思考。才刚开始。我们站在餐桌前。看着菜单。问很简单的问题:这是什么?怎么做的?多少钱?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立法。标准。公开。监督。
美味不止于舌尖。真相永远最入味。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