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行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市场高度集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1:33 1

摘要:中国出行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2024 年市场规模为 8 万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及预测,2019 年至 2024 年期间,中国出行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得益于下沉市场出行需求的增长以及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的扩大,2025 年到2029 年,出行市场的

中国出行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2024 年市场规模为 8 万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及预测,2019 年至 2024 年期间,中国出行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得益于下沉市场出行需求的增长以及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的扩大,2025 年到2029 年,出行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提升至 5.4%,2029 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56 万亿元。

在这个庞大的出行市场中,共享出行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2024 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为人民币 3444 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9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人民币8042亿元,2025-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7.0%。

伴随消费习惯转变与出行需求升级,共享出行在整体出行市场的渗透率将从 2024年的 4.3%,提升至 2029 的 7.6%,长期增长潜力强劲。得益于出行市场规模扩大,运营车辆销售市场的规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2029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575 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及预测,中国运营车辆销售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1499 亿元提升至 2024 年的 2406 亿元,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575 亿元,2025-2029 年中国运营车辆销售市场规模的CAGR 达 8.2%。

1、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聚合平台兴起或改写滴滴出行主导用户交互的行业生态

中国共享出行(网约车)市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市场高度集中度,2024 年 CR5 达 86%。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CR5 合计占据了 86%的市场份额,市场高度集中,但竞争依然激烈。滴滴出行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品牌壁垒,在中国网约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按 2024 年的 GTV 计算,滴滴的市场份额高达 70.4%。第二梯队中,曹操出行与 T3 出行分列第二第三,市场份额分别为5.4%与 5.3%。其中,

1)滴滴出行市场份额较友商具备较大幅度的领先。

2)曹操出行在核心城市表现尤为出色。2024 年,曹操出行在一线城市份额为 8.8%,同期在二线城市市场份额为 8.5%,显著高于整体市场份额,其在高线城市的市场渗透效果显著。

地图导航,本地生活型聚合平台崛起,重塑行业流量生态,预计 2029 年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网约车订单比例或攀升至 53.9%。聚合平台凭借其巨大的流量优势,成为了网约车平台重要的订单来源。

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网约车订单比例从 2019 年的 7%大幅提升至 2024 年的 31%,预计到 2029年将进一步攀升至 53.9%。聚合平台的兴起推动了用户流量的分散化,为第二梯队的企业提供了突围的机会,打破了以往滴滴出行主导用户交互的局面。以曹操出行为代表的二线平台通过深化与聚合平台的合作,高效获取了大规模用户流量,实现了订单量的快速增长。

随着行业监管趋严,合规运营能力正成为平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2025年 6 月曹操出行和滴滴出行的订单合规率分别达到 80%和 72%。龙头出行平台凭借全链条的合规管理体系,2025 年 6 月曹操出行保持较高水平的订单合规率,订单合规率达到 80%,显著高于行业龙头滴滴出行(72%)。这一优势在监管要求严格的一线城市尤为突出,为其在一、二线城市取得较高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大出行市场商业模式中,网约车模式的市场规模最大,车费定价区间较大,可满足不同消费者出行需求,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与网约车服务业务相比,顺风车服务业务以(其中包括)较低的定价及互助的出行模式为特点。按出行距离计,中国顺风车的渗透率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0.36%增至 2028 年的 0.80%。另一方面,与网约车相比,顺风车有其局限性。

由于顺风车并非按需提供的商业出行服务,且需要高度相似的出行路线,因此未必总能及时匹配或根本无法匹配潜在的顺风车乘客。因此,顺风车的市场规模可能无法与网约车相提并论。此外,顺风车市场在整个汽车客运行业的增长潜力因网约车服务提供商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主导地位、业务规模扩大及司机群体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竞争而受到限制。

2、Robotaxi 星星之火,潜力之大

(1) 政策端:政策出台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obotaxi 产业有望迎来下一个商业化节点

政策出台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技术安全性的验证和政策开放已呈现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Robotaxi 整体行业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各地方政府都在尽最大限度给与 Robotaxi 相关产业最大的政策支持。排除经济和其他外部影响因素,技术安全性的验证将极大程度上促进监管的开放。2024 年政策方面除了扩大运营范围以外,还向多家企业发放了全无人运营照,首次明确了自动驾驶车辆载客运营的行业标准,弥补了商业化运营的政策空白,整体行业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

各地方政府推出自动驾驶相关补贴政策,催化 Robotaxi 相关产业落地。对于自动驾驶示范项目,多地方提供基于实际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最高可达数百万元,或根据应用效果提供最高限额的资金支持,这对于目前暂不盈利的Robotaxi 企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中 1)北京亦庄:重点围绕自动驾驶等领域打造行业垂直领域大模型,支撑多任务复杂场景行业应用。对经开区企业自主研发、公开发布的人智能行业大模型,具有 10 个以上市场应用案例且实际完成合同额超过 2000 万元的,予以一次性100 万元奖励。

2)深圳:支持自动驾驶应用推广,对车辆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改造的项目,根据运营成果给予实施主体最高 500 万元支持。

3)武汉:围绕数据增值和出行服务等,探索建立新商业模式,按企业示范应用车辆及场景项目建设投资的 3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 1000 万元。

4)苏州:Robotaxi、Robobus、物流配送示范车辆行驶有效里程数分别累计达 2000 公里、1000 公里、500 公里的运营主体,根据示范应用效果给予最高不超过 5 元/公里的资金支持,单个企业享受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 300 万元/年,累计不超过 3 年。

自动驾驶相关政策确定性高和延续性强,Robotaxi 产业有望在 2028 年迎来下一个里程碑式商业化节点。”十五五”期间(2026-2030 年),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有望与综合交通体系升级和基础建设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统筹规划,加快 L4级别自动驾驶融入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步伐。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有望形成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加快 Robotaxi 商业化落地进程。2024 年 7 月,《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 20 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本次试点有望发现和解决多类自动驾驶在城市运行时的重大问题,如立体枢纽和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有效衔接的问题、机场/高铁/地铁枢纽与 Robotaxi 站点之间的换乘和衔接问题、多层路网的协同管控和提升问题等,形成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

力争 2026 年搭建统一共用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届时 L3 自动驾驶相关标准或法规也将参考该标准体系加速出台。同时,文件指出,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分批研究确定应用试点城市名单。2025 年逐步启动下一批城市进入试点,在多批次试点较为成熟及标准体系建设完成后,下一步试点应用场景有望向 L4 级别自动驾驶倾斜。

(2)出行市场供需:中国网约车逐渐进入存量市场,Robotaxi 商业化或改善出行市场格局

中国网约车/出租车逐渐进入存量市场,Robotaxi 的大规模商业化有望改善出行市场格局。在网约车驾驶员和车辆持证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用户和订单量仅呈现个位数增长,多地发布网约车运力饱和预警,因此 Robotaxi 的大规模商业化必将改变现有出行市场格局。Robotaxi 在整个出行行业中的实际增长更多的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运营区域的开放程度;

2)定制 Robotaxi 量产和投放的节奏;

3)Robotaxi 订单在整体出行行业中的渗透率,三个因素分别代表着车能跑多远、有多少车和有多少用户的问题。

其中,运营区域的开放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以投放的车辆数和能够接触到的用户,而运营区域的开放与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据艾瑞咨询测算,自 2018年至 2023 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自动驾驶测试示范道路里程分别增长了78.6%、121.9%、134.0%和 45.2%,未来 Robotaxi 商业化运行区域的扩张有望持续。

(3) Robotaxi 盈利核心要素:2032 年 Robotaxi 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 60%,整车和人员成本为 Robotaxi 盈利关键要素

Robotaxi 市场发展潜力大,据罗兰贝格数据,2026-2032 年 Robotaxi 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 20-60%。根据罗兰贝格的预测,中国目前处于商业化 1.0 阶段,Robotaxi 仅在城市内划定范围试运行,渗透率不到 10%;而随着自动化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2032 年,Robotaxi 渗透率有望达到 60%,实现全国推广覆盖。

Robotaxi 拥有更强的成本效应,2030 年后 Robotaxi 或最终成为主流出行方式之一。现阶段,由于技术限制必须配备车上安全员,高昂的成本使其渗透缓慢。转折点预计在 2028 年前出现,届时安全员将转为远程监控,使 Robotaxi 的成本与 2023 年有人出租车(纯电)单位服务成本基本持平,从而加速替代进程。长远来看,到 2030 年后,随着远程监控效率提升、车辆及运维成本进一步下降,运营商盈利空间扩大,Robotaxi 或最终成为主流出行方式之一。

整车和人员成本为 Robotaxi 盈利关键要素,Robotaxi 企业可通过扩大规模、进行量产实现成本节降。整车和人员成本的下降影响着 Robotaxi 的盈利能力。整车层面,百度已将第六代车型降至 20.46 万元,得益于大规模量产和主要零部件价格下探。

人员方面,《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指出在指定的区域运营时可使用远程安全员,远程安全员人车比不得低于 1:3,相比于每辆车都需配备随车安全员而言,已经实现了大幅降本;同时随着远程监控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预计在 5 年内远程安全员数量将实现显著下降。据艾瑞咨询测算,假设人车比例1:10,Robotaxi 单车成本为 20.46 万元,每公里成本将降至 0.8 元,较传统燃油和典型电动车分别节降 1.3 元/公里和 1 元/公里, Robotaxi 大幅提升单车盈利能力。

(4) Robotaxi 运营模式:智驾技术公司+主机厂+出行平台的“金三角“运营模式,或为最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

多方差异化能力的结合将 Robotaxi 商业化落地的可行性最大化。金三角模式通过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方案,主机厂提供整车平台和生产制造能力,出行/运营平台提供 Robotaxi 的线上叫车运营服务。三方能力的结合从整车、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为商业化打下了基础。“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鼓励多主体投资共建、联合运营的商业发展模式。

2024 年,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作问答中提出:“探索形成‘车路云一体化’投建运新型商业模式。明确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商业化运营主体,鼓励探索国资平台、车企、运营商、科技公司等多主体投资共建、联合运营的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商业模式”。

鉴于当地政府在产业中的关键地位,长期来看,地方城投公司的介入将会极大程度的提升商业模式的完整性。由多方成立的合资公司持有 Robotaxi 整车等重资产并运作当地车辆,当车辆数较为稳定且有能力产生稳定现金流时,便可将当地的Robotaxi 运营作为固收类项目看待,具有收益稳定、风险低、流动性高的特征。当前 Robotaxi 盈利能力较弱,金三角模式成为了前期商业化的关键。而在产业发展的中后期,国资平台介入成立合资公司,以类似固收项目的形式进行区域性运作或将成为多方共赢且具有较强复制性的商业模式。

各主机厂和智驾技术公司积极布局,并开始初步将智驾产品投入试点运营,持续探索商业模式和降本可能。

Robotaxi 金三角运营模式

1)吉利集团:推出吉利千里浩瀚智驾 L3。该智能驾驶技术采用行业领先的 L3级架构,依托 ZEEA3.0 中央集成式数字架构,端到端响应速度提升 50%。配备自研自制、搭载双 Thor 智驾芯片且算力达 1400TOPS 的智驾域控制器,感知硬件采用 1 个长距激光雷达加 4 个 dToF 补盲激光雷达的 L3 超级架构布置,还实现了中央计算大脑、线控转向、数字化底盘全链路的安全双冗余备份。

2)文远智行: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场景覆盖智慧出行、智慧货运和智慧环卫,并已进入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阶段,形成 Robotaxi、Robobus、Robovan、Robosweeper、L2 级辅助驾驶(AdvancedDriver-AssistanceSystem)等五大产品矩阵,提供网约车、随需公交、同城货运、智能环卫、L2 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等多种服务,目前已在全球 10 个国家 30 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及运营,公开运营时间超 2000 天,是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美国五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企业。

3)萝卜快跑:萝卜快跑第六代车型激光雷达由机械式转向半固态+纯固态补盲组合,在量产前提下整车可降至 20.46 万元。应用 “Apollo ADFM 大模型 +硬件产品 + 安全架构” 方案,硬件全车搭载 38 个传感器,包含 8 个激光雷达,可兼顾技术的安全性和泛化性,做到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10 倍以上,实现城市级全域复杂场景覆盖。在中国的复杂路况下,萝卜快跑实际车辆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 1/14。截至今年 3 月,萝卜快跑累计提供超过 1000 万次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超过 1.5 亿公里。

4)Waymo:推出第六代自动驾驶系统,搭载 13 个摄像头、6 个雷达、4 个激光雷达和多个外部音频接收装置;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更少的传感器数量,其摄像头分辨率更高,视野更远;第六代 WaymoDriver 还具备了新的传感器清洁功能,该系统允许根据各个操作环境的具体条件(如寒冷气候)更换不同的传感组件,从而确保自动驾驶车辆在各种极端天气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

来源:思瀚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