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却和队友挤在体育总局的班车上,像极了大学早八课迟到的学生。
莎莎拿了个“首位”,王楚钦却在体育总局门口啃饭团。
这年头,顶流的排面不是看热搜,是看代言能不能“首位”。
王楚钦又去玉桥餐厅了。
穿着李宁,背着小书包。
像极了放学等家长的小学生。
他一出现,全场哗然——帅得有点不讲道理。
玉桥门口,挂满了莎头挂件。
粉丝送的,五颜六色,晃眼。
王楚钦低头进门,没看。
但书包拉链没拉好,张着口,像极了心事藏不住的少年。
有人拍了他低头吃饭的侧脸——男友视角,实锤了。
他吃饭,固定。
口味清淡,米饭配青菜。
偶尔加个鸡腿,算“放纵”。
李宁越来越会拍人了。
运动服穿他身上,不是广告,是青春本身。
漂亮孩子穿国牌,真香。
下午训练,他穿短裤就上场了。
北京这天,凉得能穿外套。
他倒好,光腿,年轻就是资本。
更离谱的是——他坐了班车。
王楚钦坐班车?稀有动物出没。
平时都是自己开车,低调进出。
今天却和队友挤在体育总局的班车上,像极了大学早八课迟到的学生。
班车晃晃悠悠。
他靠窗,耳机挂着。
没人说话,气氛微妙。
是不是早上吃多了玉桥的饭团?
还是……心里有事?
而莎莎呢?人家在签“首位”代言。
联合利华,身体清洁线,官宣——孙颖莎,首位代言人。
别人还在为一个广告争番位,她已经直接当“开创者”了。
这操作,像极了比赛里直接发球得分。
不废话,直接赢。
莎莎的商务,像她的正手——快、准、狠。
别人还在热身,她已经拿下局点。
从蒙牛到麦当劳,从摄影展到国际品牌。
她的代言,不是“接”,是“挑”。
唯粉天天喊“我家姐姐不营业”,可姐姐不营业也能拿C位。
这叫什么?这叫实力塌房,塌的全是对手的墙。
王楚钦的粉丝呢?
还在为“玉桥偶遇”激动。
拍他吃饭,拍他上车,拍他拉链没拉。
站姐镜头里,全是细节控的狂欢。
“他今天没开车。”
“他书包是李宁新款。”
“他好像瘦了。”
……
而莎莎粉丝在干嘛?在转发“首位代言人”的海报,配文:“搞快点,我们要做数据了!”
这对比,像极了一对双打搭档——一个在场上拼命救球,一个在网前直接扣杀得分。
默契?有。
但节奏,差了点。
粉丝圈里已经开始传:“莎头”CP粉笑死,唯粉哭死。
挂件挂门口,人却坐班车,这剧情,比偶像剧还微妙。
王楚钦的行程,像极了“隐形人”。
训练、吃饭、回宿舍。
没有综艺,没有直播,没有热搜。
他像一块沉默的石头,在流量池里静静打磨。
可石头再硬,也挡不住外界的猜测。
“他是不是……有意避开什么?”
有人猜他和莎莎保持距离。
有人猜他不想被拍。
还有人猜——他只是单纯爱吃玉桥的饭团。
但饭团能吃一辈子吗?
流量时代,沉默是金,也可能变成“糊”的前兆。
顶流不营业,数据就掉。
数据一掉,品牌就跑。
李宁再会拍,也拍不出“话题度”。
而莎莎呢?她不发微博,品牌自己送上门。
这差距,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是“天选之女”和“努力男孩”的命运岔路口。
那天下午,王楚钦下车时,风有点大。
他拉了拉短裤,快步走进训练馆。
背影有点单薄。
而同一时间,莎莎的代言海报,正在全国地铁站上线。
灯光打在她笑脸上,自信,耀眼。
一个在风口,一个在风里。
体育总局的班车,一周才发三班。
他偏偏那天坐了。
是巧合?是逃避?还是……只是懒得开车?
没人知道。
只知道,玉桥餐厅的老板说:“这孩子,来了好几次了,每次都坐靠窗那个位置。”
靠窗。
能看到街。
能看到挂件。
能看到……她会不会路过?
粉丝说,莎头同框越来越少。
以前是混双搭档,现在是“各自为王”。
莎莎拿代言,他啃饭团。
她上热搜,他上训练场。
CP粉磕生磕死,唯粉如临大敌。
可运动员的日常,本就不该是综艺和直播。
他们的战场,在球台,在奖牌,在沉默的汗水里。
但流量不管这些。
它只看热度,看互动,看有没有“糖”。
没有同框,就是“冷战”。
没有合体,就是“塌房”。
可他们明明,只是在做自己的事。
一个在商业赛道狂奔,一个在训练馆里打磨技术。
这不矛盾。
可粉丝非要编剧本。
李宁的新图出来了。
王楚钦穿着运动外套,眼神坚定。
文案写着:“专注,是唯一的捷径。”
笑死,这不像广告,像回应。
回应那些说他“糊了”的人。
回应那些等他和莎莎合体的CP粉。
他不说话。
他只打球。
而莎莎的海报,是另一种风格。
明亮,活力,国际范儿。
她穿着联合利华的联名款,笑容灿烂。
文案:“清洁,从自信开始。”
这不只是卖产品,是立人设。
从“打球机器”到“国民女孩”,她的转型,丝滑得像她的反手拧拉。
两人同框的最后一次,是巴黎奥运。
领奖台上,她笑,他看她。
那一眼,被镜头捕捉。
被剪成百万播放的短视频。
配乐是《慢慢喜欢你》。
嗑死我了。
可现实呢?
现实是,她签代言,他坐班车。
她是“首位”,他是“那个穿短裤训练的男孩”。
热度差,像球速差。
她一发球,他接不上。
但……谁规定双打搭档,一定要走同一条路?
她可以去拍广告,他可以去练发球。
她可以拿“首位”,他可以拿世界冠军。
只要奖牌是真的,热度算个球?
王楚钦的书包,还是没拉好。
像他藏不住的少年气。
莎莎的代言,铺天盖地。
像她挡不住的光芒。
他们都在往前走。
只是方向不同。
可粉丝还在吵。
“莎头必须合体!”
“王楚钦再不营业就糊了!”
“莎莎别太商业,要专注比赛!”
……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必须”?
他们不是情侣,是战友。
不是偶像,是运动员。
他们的“营业”,是赢球,不是发糖。
那天晚上,玉桥餐厅关门前,有人看到王楚钦走出来。
手里拎着打包盒。
可能是给队友带的。
风很大,他缩了缩脖子。
而莎莎的海报,在三里屯的巨幕上,亮了一整晚。
一个在暗处吃饭,一个在光里发光。
这不悲情。
这很真实。
所以——你们觉得,运动员的“顶流”,到底该是什么样?
是满屏代言,还是默默训练?
是热搜不断,还是奖牌说话?
评论区交出来,让我看看,谁才是真正的“柠檬精”。
来源:胖妞娱乐圈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