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启动仪式上,当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走上演讲席时,全场气氛热烈,谦寻控股集团创始人董海锋从兜里掏出手机,眼疾手快地将它对准了台上的青年科技创业者,拍下了一张意气风发的脸。
9月25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盛大开幕。
启动仪式上,当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走上演讲席时,全场气氛热烈,谦寻控股集团创始人董海锋从兜里掏出手机,眼疾手快地将它对准了台上的青年科技创业者,拍下了一张意气风发的脸。
这一幕,既颇具“老网红见证新网红”的微妙张力,更具一层隐喻意味——当下,最受瞩目、最具星光、全民热捧的人物,是马斯克式的“科技狂人”,是明星企业家,是年轻的弄潮儿。站在时代主舞台的人,已经悄然发生了更迭。
“在未来,机器人格斗比赛非常有望成为像足球和篮球一样风靡全球的一个比赛项目。”9月26日,在“数字贸易与投资对话”活动现场,王兴兴一边播放机器人挥拳相搏与灵巧闪躲的画面,一边大胆又自信地作出预测。
王兴兴现场分享格斗机器人信息 图片为数贸会官方提供
无疑,放眼15.5万平方米的展览,位于7号展馆的人工智能区“吃下”了最多人流和密密赞叹。能够和“人模人样”的机器亲切地击个、握下手,成为老少咸宜的火爆打卡项目。一位参观者饶有兴致地调侃道,“就算摸到它有掌温,我也不会太惊讶。”
但疑问也随之浮现:为什么具身智能总要以人形出现?仅仅是为了赚足眼球吗?制造一台精致“类人”的机器是否徒增成本呢?
人形机器人成最热“打卡项目” 图片为数贸会官方提供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天然适配为人创造的物理环境,直接沿用人的设施,无需对周围环境做大规模改造。”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汪伦斌解释道。
杭州湾致力推动具身智能于工业领域的落地。以此举例,工装和工作台的尺寸均为固定,当机器与劳动者的形态相近时,便不必替它加大尺码、降低按钮、重做轨道,机器可“无缝融入”现有产线。
有志于打造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智澄AI经理冯笑则对比说,“一只四足形态的机器狗,在面对高度有特定要求的操作环境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但人形机器人通过关节屈伸与躯干俯仰,低点高点都没问题。”
这种形态优势不止于工业领域。整体而言,现有基础设施与工具链均架构于人体尺寸和运动逻辑。
那么,当机器人的手臂长度、行走方式和关节自由度与人接近时,便可直接复用现有环境,既优于降低交互成本,又解除了场景限制。
运动态人形机器人 图片为数贸会官方提供
其次,汪伦斌认为,人类目前呈现出最高的智能形态,“是经进化后最优的结构形态”,本身即生物界移动和操作的高效方案。仿生学视角看,模仿其肢体形态是“站在进化肩膀上”的选择,能够快速提升机械体的智能水准。
冯笑持有同样观点,她说,“人在自然界是劳动能力最强的,比如仿人的灵巧手设计,能够大幅度提升机器操作的精细度。”
通过在形态上模仿人类,机器也随之实现与人更直观的交互,并促进自身进化。
例如,当人做出传递物体的手势时,人形机器人便通过刻意练习“接物”的动作,逐渐习得人类的身体语言,直至越来越“懂”人,让智能从 “执行指令” 向 “预判需求” 升级。
当然,一个人形的机械体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收获信任与亲密。汪伦斌握住正在作业的人形机器人手臂说,它们的亲和力很强,容易与人呈现出平等自然的状态。
得益于高度拟人,人形机器人在家庭陪护、娱乐、养老等多个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业内普遍看好的未来核心赛道。
除实用性外,业内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表演性与娱乐性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树机器人,的确为全行业都带来了极大关注和随之涌入的投融资“热钱”,为行业整体注入强劲动能。
“钢琴家”引围观 图片为数贸会官方提供
汪伦斌调侃说,“以前大家都觉得机器人特别高大上,但它开始给你表演扭秧歌,你就会意识到,它们真的希望进入你的生活。”
只是,目前面向个人需求的人形机器人仍然造价昂贵。在智澄AI展厅,展出的三款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于线上平台的售价为199999元-1399999元不等,据冯笑介绍,有意愿购买者均为中大型客户。
这亦是“绊住”人形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难点所在。
在汪伦斌看来,一般而言,一项高精尖技术最初往往鲜有“买单者”。其路径通常是通过工业场景的大规模投产,借助规模效应摊薄其生产成本,“一旦形成一个规模之后,它的成本下降是很快的。”
当它能够实现量产且足够便宜时,就可以顺畅进入民用领域,有望实现普通民众“人手一个”机器助手的美好愿景。
图片为数贸会官方提供
这个时间需要多久?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王兴兴等行业“领头羊”看来,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将越来越快。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则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核心零部件及整机研发。
近期,国内厂商优必选的Walker机器人,已经进入富士康工厂实训。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接受现实场景的复杂挑战,其落地与商业化的进程再度“全力冲刺”。
事实上,早在2023年,我国已作出布局。2023年11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且将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目前,人形机器人依然高度依赖人类这一伙伴,人机协作是最常见的应用模式。
人与机器“合奏” 图片为数贸会官方提供
和机器人“工友”共事许久的数据采集员王城涛说,自己和特殊的“打工搭子”合作相当愉快,亦建立了默契,“它的优点是情绪很稳定,工作上没有摩擦,缺点是有时也会卡顿。”
被问是否担忧不再被需要乃至被“机器工友”完全取代,王城涛并未流露焦虑神色。
他坦言,自己一直坚持学习领域的最新知识,有信心及时从“马车司机”转型“汽车司机”。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为了帮人类解决更多方面的问题。”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