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封信不仅获得了大量员工认同,还汇集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如“公司不重视老客户”、“员工对客户不负责”等尖锐批评。这一事件已超越普通的企业内部沟通范畴,成为观察当代企业管理与员工关系的一个典型样本。
近日,某头部管理软件网络巨头一名员工在内部同事圈发布了一封致公司高管的公开信,直指公司战略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失业君小编 | 文
Pixabay | 图
这封信不仅获得了大量员工认同,还汇集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如“公司不重视老客户”、“员工对客户不负责”等尖锐批评。这一事件已超越普通的企业内部沟通范畴,成为观察当代企业管理与员工关系的一个典型样本。
这封公开信的出现,标志着企业员工表达诉求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员工对公司的意见多限于茶水间的私下议论或小范围的抱怨。如今,随着企业内部社交平台的普及,员工有了更直接的表达渠道,也更有勇气将集体性的担忧转化为公开的、建设性的批评。
这一转变背后,是新一代职场人对于工作意义感和参与感的强烈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执行命令,而是希望自己的专业见解能够被倾听,对企业的战略方向产生实质影响。该集团员工的公开信并非简单的抱怨,而是包含了具体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的完整沟通,这体现了当代职场人的专业精神和主体意识。
公开信中指出“公司不重视老客户”的问题,实际上揭示了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追求快速增长和市场规模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不自觉地陷入了“重获客、轻留存”的短视循环。
老客户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他们不仅贡献稳定收入,还是产品改进的重要意见来源和品牌忠诚的传播者。忽视老客户的维护,本质上是一种战略上的急功近利。当企业将全部精力投向新客户获取,而忽视现有客户的服务质量时,实际上是在透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该集团作为国内企业软件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客户流失问题尤其值得警惕。企业级服务与消费品不同,客户切换成本高,一旦失去信任,重新赢回将异常困难。
信中提到的“员工对客户不负责”现象,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组织管理问题。员工对客户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当员工感到自己的专业意见不被重视,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或绩效评估体系存在扭曲时,他们很难对客户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投入度。
这种现象在快速扩张的企业中尤为常见。随着组织规模扩大,管理层与一线员工的距离拉大,战略决策与客户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加深。员工成为流程中的执行者,而非价值的创造者,最终导致服务质量的系统性下滑。
尽管这封公开信暴露了这家软件巨头内部的管理问题,但另一方面,员工愿意通过正式渠道表达意见,而非简单地消极应对或离职,这实际上是企业文化健康的一种表现。
优秀的企业不是没有冲突,而是能够将冲突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华为任正非曾言:“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好的稳定是变革。”允许甚至鼓励建设性的批评,是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机制。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上任后推动的“成长型思维”文化转型,正是通过打破内部沉默文化,鼓励坦诚反馈,最终带领公司重返科技巅峰。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对于该软件巨头及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企业,这一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反思机会:
①建立常态化的双向沟通机制。企业需要超越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模式,创建安全、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让员工敢于说真话,管理层善于听真话。
②将客户成功作为核心战略。企业应当重新平衡新客户获取与老客户维护的资源配置,将客户满意度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建立以客户成功为导向的组织文化。
③重塑员工价值认同。通过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公平的绩效评估和有意义的工作设计,帮助员工重新连接个人贡献与客户价值,重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④将批评转化为改进的动力。企业高管应当公开回应员工的合理关切,将批评转化为具体的改进计划,让员工看到自己的意见被认真对待并产生实际影响。
本次软件巨头员工公开信事件,表面上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危机,实则蕴含着重塑企业文化的宝贵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是企业战略的共创者和价值创造的核心驱动力。
能够倾听内部真实声音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敏锐和韧性。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文化把战略当早餐吃。”唯有建立开放、透明、尊重专业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封来自员工的公开信,应当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变革的一记警钟,也是向更加健康、成熟的职场生态迈进的一个契机。
议
网友热议
@宋禾野heye(IP沪):
嗯?说的都是大实话!当年我们一线员工最清楚客户需要什么,但上面的战略会一开,方向就变了,根本不考虑落地性和老客户的感受……
@西门巡疆(IP沪):
这不仅仅是用友一家的问题,而是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的通病。追求资本市场喜欢的新故事(比如云、AI),却忘了基本盘。老客户是土壤,新业务是种子,土壤贫瘠了,种子怎么发芽?
@刘佳亿Peyton(IP沪):
这种公开信多少有点‘搏出位’的嫌疑。真正想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走正规渠道?现在搞得人尽皆知,对公司商誉造成影响,这算是对公司负责吗?感觉更像是一种情绪宣泄。
@老谢啃IT(IP京):
提到‘员工对客户不负责’,根源是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如果KPI只盯着新签单金额,谁会花时间去维护不产生直接收益的老客户?屁股决定脑袋,是制度设计导致了行为扭曲……
@沈清运Quintin(IP粤):
作为一个小公司的管理者,我觉得高管层其实很难。市场变化快,竞争激烈,战略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问题出在沟通上,如何让员工理解战略并认同,同时倾听他们的反馈,这是门大学问。用友高管应该珍惜这次直接对话的机会。
@ 迪仔Jantrue(IPHK):
没用的,历史证明这种公开信基本石沉大海。公司最多出来安抚一下,然后一切照旧。大公司的体系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目的就是消除这种‘不和谐’声音。看着吧。
最后一条,
悲伤逆流成河……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