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颠覆了对小说的认知——《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启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0:11 1

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作品,一向以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创意而闻名于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通过主人公一天当中的生活细节,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他后期创作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则借用梦境表达了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

孟繁森 中国作家 哲学家

【乔伊斯】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作品,一向以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创意而闻名于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通过主人公一天当中的生活细节,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他后期创作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则借用梦境表达了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这两部长篇,前者是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后者因语言极为晦涩难懂而以“天书”著称于世。

【为芬尼根守灵】

这部天书,至今所知有两个中文全译本,一是2025年1月16日上市的《芬尼根守灵》繁体字版本,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梁孙杰历时12年译出,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译文约125万字,印数和销量不详;二是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从容历时18年完成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简化字三卷本,三卷本中的第一卷先于台湾繁体版于2012年12月出版,首印8000册,两三周内售罄,出版社又紧急加印若干,第二卷和三卷也于2025年9月陆续上市(印数和销量未见报道)。

【左图:戴从容教授简化字译本】

【右图:台师大教授梁孙杰繁体字译本】

这部令人感到茫然的“天书”,为什么首次推出即畅销于市?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文坛对《芬尼根的守灵夜》评价甚高,加之此书的梦境语言、迷宫结构、标新领异等因素也非常吸引人,所以大批读者即使看不懂,也想买来翻翻。

【戴译版第一卷首印8000册售罄】

然而,据介绍,真正能够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从头读到尾的人,其实并不多。戴从容教授即曾直言,该书“能读完的人不超过100人”。国外一位乔学家声称:要真正读完《芬尼根的守灵夜》,最少需要1000个小时,即使每天坚持阅读10个小时,也需要三个月才能读完。

本人作为小说文体和乔伊斯作品的关注者,曾经通读过《尤利西斯》,并对书中感兴趣的章节多次重读,而且一直期待《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译本问世。入手之后,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实话实说,并未真正看懂,但有些体会不吐不快,便冒昧地分享如下,与有同好者讨论交流。

我最深的体会,一言以蔽之: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对小说认知的全面颠覆。

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从语言和文体以及结构与文化上,彻底颠覆了小说的叙事框架与认知边界。这种颠覆,至少可以见之于以下四个层面:

一、语言实验:解构传统语义,构建“梦的语言”

1. 自造词与多语言混杂

乔伊斯喜欢自造单词和语句,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中,有大约3万个自造词(如模拟雷声的100字母拟声词),而且融合了50余种语言(含中文、梵语)。例如,“Chang-li-meng”既暗指查理曼大帝,又谐音中文“张黎蒙”,他通过双关与谐音解构传统语义,强化文本的开放性与多义性,打破了单一语言的束缚,迫使读者接受多元文化的对话。

2. 语法变异与拼写改造

《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中,有大量词汇创新、语法变异和拼写改造,文本充满陌生化与奇异化。在他那里,词语已不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而是意义本身,是多元世界的体现。

【汉娜·丽维娅·妇鲁拉贝尔,即ALP】

二、文体杂糅:打破传统边界,创造“文本狂欢”

1. 意识流的极致化

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佼佼者,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中,他抛弃小说应有的情节结构,以流动的潜意识串联碎片化意象。汉娜·丽维娅的独白就是模拟意识的无序流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潜意识的复杂与混乱,比《尤利西斯》第18章莫莉的内心独白还要混乱;莫莉的独白勉强可以看懂,而汉娜·丽维娅的独白,却让人几乎完全懵圈。

2. 文类融合与“万花筒”式叙事

小说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学形式,《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走得更远,融合了史诗、戏剧、民谣、学术注释等多种文体,形成“万花筒”式的文本狂欢。例如,既有亚瑟王传奇的宏大叙事,又有民谣般的韵律节奏,还有学术注释的严谨深奥。这种文类杂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为文学创作开辟一条令人陌生的道路。

三、循环结构: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宇宙史”图景

1. 维柯循环史观的应用

小说按照维柯《新科学》提出的循环史观(即神的时代 → 英雄时代 →人的时代→复归),建立有序的循环结构,使个体行为在循环重复中超越具体时空限制,获得宇宙和社会的普遍性与永恒性。这种结构颠覆了线性叙事,将小说从个人故事提升为人类历史的隐喻。

2. 多层叙事与文化交织

乔伊斯将爱尔兰神话(如圣帕特里克与德鲁伊祭司的辩论)、宗教寓言与20世纪现实交织,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中构建了“宇宙史”的宏大图景。而且是用梦境逻辑构建的,让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故事相互映照,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学迷宫。

四、多元文化融合:挑战语言一元化,构建“世界史”

1. 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包容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融入了爱尔兰神话、中国历史风俗、埃及和印度神话、穆斯林典籍等多元文化,还涉及从莎士比亚到叶芝的文学史,以及政治、经济、物理、数学等各类知识,用一部小说的有限文字,容纳了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宏观到微观的世界文化,将小说提升为人类文明的缩影,也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2. 对语言一元化的反抗

《芬尼根的守灵夜》主要是用英语写成的,英语在这部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没有妨碍乔伊斯通过自造词和改变英语词语含义,对抗语言的一元化。例如,他将“Confusion”与“Confucian”混淆,通过文字游戏让读者产生多种解读,体现多元文化的对话主旨。

总之,《芬尼根的守灵夜》具有颠覆性的影响,这种颠覆,不能不令人产生比对与联想。

什么是小说?法国批评家阿比尔·谢括利将小说定义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定义的关键词是散文形式、叙事长度和虚构本质,其中虚构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点。但小说的虚构并不意味着胡编乱造,作者虚构的世界、情节和角色,都要遵循内在的逻辑和一致性,使读者能够理解、相信并能受到感染,甚至代入角色之中。

通俗地说,什么是小说,在作者、编者和读者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通识,一种常识性的认知,即以虚构为前提的小说,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人物,人物是小说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二是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追踪故事的发展。三是环境,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事件提供了背景,而社会环境则反映了小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用上述共识比较《芬尼根的守灵夜》,深感乔伊斯完全颠覆了对小说的认知。先说人物,《芬尼根的守灵夜》里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像谜一样模糊,连姓名也不确定,例如,小说本来是围绕都柏林酒馆老板汉弗利·卿普顿·壹耳微蚵(英文名简写为HCE,意为“此即人人”)一家的故事展开的,但HCE在不同场景下却指代不同的人,甚至指代“每一个人”。女主人公即HCE的妻子汉娜·丽维娅·妇鲁拉贝尔(英文名简写为ALP)同样指代不明,在妻子、女儿、女人、看门人、洗衣妇等等之间变幻不定;再说情节,这部小说根本没有小说应有的情节,说是杂乱无章也不过分;还有环境,《芬尼根的守灵夜》里没有人物和事件的环境具体描写,乔伊斯是在创造一个大自然和梦中的宇宙。

此外,再看语言,在哲学层面上,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即世界。在文学和小说领域,语言是文学的核心载体,塑造形象、构建情节、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语言的作用非常关键。小说语言既要优美,又要简捷,要惜字如金,像打电报一样“每一个字都要付钱”。而《芬尼根的守灵夜》却反其道而行之,重复饶舌,离题万里,东拉西扯,喋喋不休,用梦的语言传达梦本身,主打一个痴人说梦般的“胡说八道”。

《芬尼根的守灵夜》上述颠覆认知的特征,虽说缺乏可通约性,却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作品自1939年出版以来,逐渐被视为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和后现代文学的开端。事实上,其语言实验和结构创新,也的确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包括影视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美国导演玛丽·艾伦·布特就把《芬尼根的守灵夜》改编成一部电影,亲自执导并兼任编剧、制片人及剪辑,保留了小说原著的大量台词,将乔伊斯的文学语言转化为独特的影像表达,呈现了意识流的诗意与哲思,以先锋影像语言重构了文学经典。

【美国影片《芬尼根的觉醒》海报】

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的问世和传播,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呢:小说到底需不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好的小说标准是什么?突破小说三要素创作出来的小说,例如无主要人物,无完整情节,无环境描写,甚至没有精美语言的小说,算不算名副其实的小说?

换言之,如果我们承认《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部好小说,那么我们的作者能否予以借鉴,小说能不能这么写?我们的编者能否眼界打开一些,能不能对这样的小说抬手放行?广大读者能否给予认可,会不会接纳这样的小说,能不能买账?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到评论区讨论交流。

二O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北京

来源:有文化的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