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见内心那个蜷缩的孩子,是走向自我疗愈的第一步。每当我总结工作时,总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的付出与成果;当朋友真诚地夸我好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立刻在心里罗列出自己哪里不够完美;哪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我也总觉得是侥幸,担心下一次会失败。如果你也常常陷入
看见内心那个蜷缩的孩子,是走向自我疗愈的第一步。每当我总结工作时,总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的付出与成果;当朋友真诚地夸我好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立刻在心里罗列出自己哪里不够完美;哪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我也总觉得是侥幸,担心下一次会失败。如果你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自我怀疑与否定,或许并不是现在的你不够好,而是童年时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批评声,仍在你心里悄悄回响。
在心理学中,“内在小孩”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年幼的自己,它保存着童年时期的情感记忆和应对方式。特别是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批评、被否定,或被寄予过高的期望时,这些声音就会慢慢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声音。就像我的小学同学小敏,她成绩优异,却总被母亲指出“那道题本不该错”。三十年过去了,她已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可夜夜失眠的她,依然被“我不够优秀”的焦虑紧紧缠绕。
我们的大脑天生对负面信息更敏感,批评的记忆往往比赞美更深刻。原生家庭中的苛责,可能早已成为我们心中一盘不断循环的“情感磁带”,即使父母早已不再那样说话,那声音却仍在心底回荡:“你还不够好”“别人比你强”“你不配骄傲”。这种内在批判让我们难以接纳自己,哪怕取得成就,也无法真正喜悦。
如果你常常为自己设定难以企及的标准,即使达成也毫无满足感;如果你总是盯着失误而忽略成就;如果别人的赞美让你本能地反驳;如果你习惯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如果你无论多努力,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么,是时候倾听那个内心的孩子了。
疗愈的第一步,是承认过去的不公平:“那时的我本应被无条件地爱与接纳,而不是被不断挑剔。”允许自己感受到那些被压抑的委屈与愤怒,它们不是软弱,而是觉醒的开始。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空椅子对话,或向信任的咨询师倾诉,为那个孩子正名。
接着,请深深感谢那个一路走来的自己。那个孩子在风雨中坚持下来,终于等到了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一天。他的忍耐、他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敢。你已经做到了,你真的做到了。
然后,试着去理解父母的局限。他们也是在自己的创伤中长大,爱的能力有限。你可以选择宽恕,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让自己从怨恨中解脱。同时,也请宽恕当年那个无力保护自己的你,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助的孩子了。
现在,你有能力重新定义自己。你不再是那个被批评打倒的小孩,而是一个可以自己爱自己、支持自己、陪伴自己的成年人。每天告诉自己:“我已经足够好”“我值得被爱”“我的价值不依附于任何成就”。你值得拥有平静、喜悦与自由。每一次觉察,都是疗愈的起点;每一次自我拥抱,都是新生的开始。你正在成为自己最温柔的家。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