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记载,孔子在年过五十、官至鲁国大司寇时,曾用《周易》占问自身命运,得到了旅卦(火山旅)。他请弟子商瞿解卦,商瞿说:“先生有圣人之智,而无圣人之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你是否也曾面临重大选择,在十字路口反复权衡却难以决断?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用他对《易》的深刻理解,为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决策课。
2025年9月28日,将迎来孔子诞辰2576年。
众所周知,孔子是“易更三圣”之一,传说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目前我们看到的《易传》十翼最可能的作者就是孔子。
关于孔子与《易》的故事,有3个著名的卦象记载:
一、占得旅卦:天命转折的顿悟
据记载,孔子在年过五十、官至鲁国大司寇时,曾用《周易》占问自身命运,得到了旅卦(火山旅)。他请弟子商瞿解卦,商瞿说:“先生有圣人之智,而无圣人之位。”
这意味着孔子虽怀有圣人的智慧,却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权位来推行大道。
孔子听后感触落泪,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表达了他对时运不济、天命如此的感叹。
这次占卜成为了孔子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领悟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直接从政实现政治理想非常困难,于是毅然辞去高官,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周游列国之旅,传播思想,并最终发奋研究并注解《周易》,成就了被称为“十翼”的《易传》。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对待卦象的态度并非消极认命,而是“玩其占”,即在深入玩味卦象含义中,获得心理安慰,坚持自己的信念。
二、两个鼎卦:灵活变通的智慧
孔子的易学智慧,更体现在他能够超越卦爻辞的表面吉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灵活变通的解读。
• 案例一:鲁国伐越。鲁国准备攻打越国前,子贡占卜得鼎卦,且第四爻有“鼎折足”的爻辞。子贡认为这象征行军打仗断了脚,是凶兆。但孔子却认为这是吉兆,他的理由是:“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 越国人生活在水乡,出行靠船而不靠脚,所以“折足”对越国不利,而对鲁国有利。结果鲁国果然获胜。
• 案例二:子贡久归。有一次孔子派子贡外出,久不归来,弟子们占卜同样得鼎卦和“折足”之象,大家都猜测子贡遭遇不测。唯独颜回笑着指出:“无足者,乘舟而至也。” 果然,子贡后来是乘船回来的。这两个案例生动表明,孔子认为解卦的关键在于洞察事物本质并灵活运用,而非机械地迷信爻辞。
三、占得贲卦:对思想命运的深邃洞察
晚年时,孔子曾占问自己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得到贲卦(山火贲)。贲卦象征文饰、装饰。弟子们认为这是文明之象,大吉。然而孔子却神色忧愁,甚至号啕大哭。
他解释道,贲卦是“山下有火”,意为火光被高山阻挡,只能照亮山体局部,这是一种“粉饰”之象,并非展现纯粹本质的正色之卦。他悲痛地意识到,这意味着他所创立的王道思想在当时难以真正推行,后世可能更多是用其文采来粉饰太平,而非实践其核心精髓。历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孔子的这一深远忧虑。
四、 结语:从占卜到哲思的升华
孔子曾自言“吾百占而七十当”,承认占卜有或然性。孔子的伟大在于将《易》从占筮之术提升为“观象玩辞,观变玩占”的人生哲学,他提出的“不占而已矣”。在现代社会充满变局的背景下,孔子那种基于理性分析(“观其变”)和道德原则(“玩其辞”)的决策智慧,恰是应对焦虑的良方。在面临选择时,不妨像孔子那样“玩索而有得”,多角度思考,打破思维惯性。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决策行动比占卜更重要,真正的吉凶,不在卦象之中,而在抉择之间。
9月28日,孔子诞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来源:一堂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