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公众号发布的双语视频《不跪!》(Never Kneel Down!),视频提到,历史已经证明,妥协退让难求网开一面,卑躬屈膝终致步步紧逼。中国不跪!
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公众号发布的双语视频《不跪!》(Never Kneel Down!),视频提到,历史已经证明,妥协退让难求网开一面,卑躬屈膝终致步步紧逼。中国不跪!
郭松民认为“不跪”的表述不妥,他觉得这个词汇潜在承认了一种自轻自贱的身份,他觉得“不跪”的“表态隐含的前提,是一种臣妾身份的自我指认,其逻辑是虽为臣妾,但有骨气,所以不跪”,还质疑视频逻辑存在问题。
许多人反驳郭松民的观点。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动用关税大棒逼迫中国和其他国家屈服,中国鼓励更多国家不要屈服。
选用“不跪”这样火药味十足的表述,是要打破西方熟悉的“外交辞令舒适区”,以强硬态度展现立场,并无不当。
从历史上看,这是对过去遭受列强欺负、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屈辱历史的有力回击。从现实上讲,面对美国关税霸凌,为自己发声,也给其他被美国欺负的国家打气。
郭松民将“反抗被跪”曲解为“自认卑贱”,是在偷换概念。而按照他的逻辑给出的回应方式,被指是“软骨式的表达”,并不合适。
郭松民作为公众人物抠字眼、歪曲视频意思,他的解读容易误导缺乏外交事务专业知识的公众,使其对国家立场产生误解,削弱公众对国家政策的信任和支持。
从更广泛影响来看,郭松民的解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他们认为国家在外交事务中态度软弱,对国家立场产生怀疑,不利于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
他缺乏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的正确理解,是从个人主观偏见出发去解读视频,无法理解视频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对抗霸权的决心,从而得出“不跪”表述不妥等错误观点。
在信息时代,为博取关注度而发表耸人听闻言论的现象较为普遍。郭松民或许存在此类动机,通过发表与大众认知相悖的解读来吸引关注,提高自身的话题度。
他可能缺乏对国家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的深入理解,无法准确把握国家外交立场的政治逻辑。他不理解中国的强硬态度和坚定立场,进行了错误解读。
《不跪》视频通过美日《广场协议》、法国阿尔斯通被美国“肢解”等历史案例,向世界宣告中国对抗霸权的决心,而郭松民因国际视野狭窄未能领会其中深意。
《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从郭松民相关事件谈起》
郭松民的拥趸们声称“郭松民说的是对的,实在是说假话容易说真话难。目下之奴,吃相没有最贱,只有更贱;膝盖没有最软,只有更软。”
这种言论充满了攻击性和极端性主义色彩,其中所体现出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是对国家立场的亵渎,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倾向,对国家、社会和国际关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严重危害。
外交部的发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内涵。《不跪!》运用外交语言艺术来传达国家的态度。
外交语言需要在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遵循外交礼仪和国际关系准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述,更是一种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国家形象、表明国家立场、进行外交博弈的有力工具。
例如,通过巧妙的措辞,可以在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有力地回应国际上的一些不当言论或行为,体现出一个大国的外交智慧。
外交部的表态始终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这是国家立场的根本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事务错综复杂,各国之间的交往频繁且充满挑战。
外交部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在为国家的主权尊严保驾护航,确保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不受他国的无端侵犯。
无论是在涉及领土争端、贸易摩擦还是国际合作等事务中,外交部的立场都是基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考量,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后的表达。
郭松民的言论是对外交部官方立场的无端指责,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他没有从国家整体利益、外交战略等宏观角度去理解外交表述,而是仅凭个人主观臆断就对代表国家立场的外交部言论进行攻击。
这种行为无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将个人的片面观点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
例如,在外交事务中,很多决策和表态是基于多方面的国际关系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国际盟友关系、地缘政治、长期战略布局等,而他的言论完全忽视了这些因素。
他的拥趸们所使用的诸如“目下之奴,吃相没有最贱,只有更贱;膝盖没有最软,只有更软”这样的攻击性和侮辱性言辞,也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显著特征。
这种言辞不是在理性地探讨外交政策或者外交表述的合理性,而是以一种贬低他人人格的方式来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更破坏了健康的舆论环境,在社会中传播了不良的思想风气。
从郭松民及其拥趸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们秉持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将复杂的外交事务简单地归结为所谓的“跪”与“不跪”,没有认识到外交是权衡利弊的过程。
这种狭隘的视角只去关注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外交背后深层次的国家利益考量、国际关系平衡以及国际形象塑造等重要因素。
在国际合作项目中,有时候为了实现更大的国家利益,需要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但这绝不是所谓的“跪”,而是一种战略上的权衡。
正常的民族情感是建立在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国家发展成就的欣慰之上的。这种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它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正常的民族情感体现在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在国际事务中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展示国家形象。
例如,在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中,民众对本国运动员的支持,是基于对国家荣誉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健康的、正面的。
而极端民族主义则严重偏离了正常的民族情感。它不是以积极建设国家、提升国家形象为目的,而是通过攻击他人、制造对立来发泄情绪。
极端民族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观点极端化,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见,甚至将正常的外交策略和国家间的合作交流视为软弱和耻辱,这与正常的民族情感背道而驰。
例如,正常的民族情感会理解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外交斡旋,而极端民族主义者却可能将这种外交努力歪曲为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
极端民族主义在国内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言论容易引发民众之间的对立和分裂。当一部分人被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所左右时,他们会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同胞进行攻击和排斥,从而破坏社会的团结氛围。
例如,在网络舆论环境中,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可能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正常秩序。
如果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过于喧嚣,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和国内发展战略等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而极端民族主义者往往只从自己的狭隘视角出发,要求政府采取强硬的、不切实际的政策。这可能会使政府在决策时面临更多的干扰因素,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国际上,极端民族主义会损害国家的国际形象。一个国家如果被极端民族主义的氛围所笼罩,在国际社会中会被视为不理性、不包容的国家。
这种形象会影响其他国家与本国的外交关系、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垮国企业在考虑投资目的地时,会因为一个国家存在极端民族主义的不良氛围而望而却步。
极端民族主义还会破坏国际关系格局。它会加剧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不必要的外交摩擦。
当一个国家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蔓延到对外关系中时,可能会导致对其他国家的无端挑衅或不友好行为,从而破坏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
例如,历史上一些国家因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而发动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而应该深入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通过讲述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的奋斗历史,让民众深刻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内涵,明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更多关于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同时,要注重培养民众的理性思维和国际视野。在教育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民众能够理性地分析国际国内事务。
通过介绍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国际关系的多样性,使民众具备国际视野,理解外交政策的多元性。例如,可以开设国际关系课程,邀请专家进行国际形势的讲座等。
媒体在应对极端民族主义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担当。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报道外交事务和国内国际热点问题时,要遵循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避免传播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对极端民族主义的观点进行剖析和批判,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例如,媒体可以通过专题报道、评论文章等形式,解释外交政策的背景和意义,纠正民众的错误观念。
网络平台也需要加强管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极端民族主义言论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平台应该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对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进行及时的过滤和处理。
同时,要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鼓励理性的讨论和交流,为民众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大国之间的博弈,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不只是看谁的拳头硬,贵在周旋,“不冲突、不对抗”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中的重要内容。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目前无人能与其真正死磕到底,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战和关税战,中国立场明确:谈,打开国门;打,奉陪到底!
我们的《不跪!》立场是中国态度的重申。郭松民及其拥泵们把中国外交部发布的”Never Kneel Down!”是对我们对美立场的荒谬解读,实乃祸国殃民!
来源:拂光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