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很难说是因为话题事件,想去玩玩,还是因为商业水准,想去品品,在我看来,GATE M 西岸梦中心流量和实力两者兼备。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年,但凡有朋友问我到上海来有什么项目值得一看,我仅推此一家。
过去一年,滨水商业的受关注度飙升,如果要有一个具象的表达,可以指名道姓说,归功于GATE M 西岸梦中心的亮相。
你很难说是因为话题事件,想去玩玩,还是因为商业水准,想去品品,在我看来,GATE M 西岸梦中心流量和实力两者兼备。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年,但凡有朋友问我到上海来有什么项目值得一看,我仅推此一家。
互联网时代,我们渴望流量,但也许有项目会“谈流量色变”,惧怕它“转瞬即逝”,会怕人误以为,自己只是个流量场,一旦流量过后就会一路下沉。但换个角度说,如果流量一直在,那么实则已成实力派,这点,GATE M 西岸梦中心的第一年即达成完美诠释。
本文,以“流量”为媒,解读GATE M 西岸梦中心是如何从获取流量到凭实力取胜的。
1、初期流量人人有,接得住的项目一般不会差。
我在项目筹备期就曾开玩笑说,GATE M 西岸梦中心凭借独特的滨水区位优势,结合当下人们对于户外休闲环境的趋之若鹜,初期流量不用担心。
事实的确如此,项目在去年8月底亮相,赶在入冬前完成“热身”,据悉在此期间,工作日日均客流就有3-4万,而周末则更达6-8万。
之所以说项目承接住了这波打卡流量,得归功于扎实的商业内容基底,让消费者不止是为景观、氛围买单,而是能够从言之有物的招商、企划、运营中获取丰富和稀缺的消费和体验内容,并为之流连忘返。
这点,我在“教科书式”打造非标项目,Gate M西岸梦中心解析报告一文中就有做过详细分析,虽然是看似“随意”的非标项目,但商业打造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
反之则是很多不乏空间、场景,但缺乏内容的商业一波流量褪去后再无回潮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间,GATE M 西岸梦中心似乎拆了刹车片,持续完善并精进。在零售品牌招商方面主要可梳理为以下5个侧重点:
(1)首先GATE M 西岸梦中心的品牌形象展示作用随着运营的深入愈发强烈,这也使得类似PUMA、On昂跑、lululemon、Bape Gallery等“以店为展”理念的品牌彰显前瞻性,成为了更多后进者的表率。
成熟连锁品牌本身并不稀缺,因此在助力项目确立定位的同时,如何借这一特殊选址打造门店的‘唯一性’,便成了它们最有价值的回馈。
(2)近年在主流项目内占据核心权重的美妆及户外运动生活方式业态,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被共同归为“时尚生活方式”大类,这与项目与生俱来的自在生活感更为贴切。一年来引入的闻献DOCUMENTS珑宫概念店、Lavas上海旗舰店,以及Wilson等品牌均为其中代表。
如今,在大多数商业项目中,已很难对细分品类进行过于精细的区域划分。本质上,这正体现了商业项目对大众主流生活方式消费的统筹与引领。
(3)原创设计师品牌,是GATE M 西岸梦中心精准切入品牌端和消费者诉求的最大差异化看点。这里既能够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韩流品牌的首选“据点”,也为国内众多独立及线上品牌提供了一个与目标消费者密切接触的“桥梁”。
除了多个首店、唯一店外,项目和品牌也非常乐意将这里打造为限时试水空间。例如前不久刚开出首家正式门店的Cotemp早先就已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开设过限时店;而近期TRINITEstudio和FAX COPY EXPRESS以及旗下CDOU则在项目北区先后开出稀缺的线下店。
就个人而言,这可能是最贴合项目的年轻时尚调性细分市场。启幕初期,一位朋友曾评价道——GATE M 西岸梦中心做得不错,只是特色品牌还可以更多一些。我认为这位前辈说的正是这类品牌,相信未来它们仍将是项目的重点招商方向。
(4)主流品牌的常换常新为项目带来活力。其中就包括LANCÔME、POP MART等品类头部。
它们都是能够轻松开出正式店的品牌,但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这些品牌显然希望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新鲜感,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与上文所述的策展理念异曲同工。
(5)我在此前写主流购物中心中也有提及,若一个商场主动线多经点位都塞满了中岛品牌,那项目的招商大概率是向好的;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以快闪盒子形态打造的“DREAM BOX”则成为此论点的变体和延伸,其中包括SWAHILL、显愿、予调、AR、POPSCENTS、sfsg、LeSpecs、STANCE、RayBan等品牌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是项目吸引力最为直观的印证。
相关阅读:
GATE M 西岸梦中心可能是上海市场最适合做快闪盒子的商业项目之一
餐饮作为项目的优势品类更是在不断纳新,野渡WildDock首店、BROWN STONE VIEW、桂芭蕉GBJ BISTRO新晋开业,其中位于筒仓4层BROWN STONE 享有独特观景视野,难怪以“VIEW”作为后缀。
此外,一年内还引入了包括进入必吃榜的三清谭、圈儿、点都德,以及新京熹、NEED上海首店、桂满陇(江南流水席)等人气品牌,成为了项目日常客流的基本盘。
综上可见,对于GATE M 西岸梦中心而言,最大商业价值在于,无论何时入驻的品牌,结合滨水属性打造独特店型是刚需,某种程度上比规格等级更为重要。
这种定制感,让GATE M 西岸梦中心与品牌之间相互成就;这种良性循环,让项目定性,足以配上文旅标签,延展至全客层,突破商业项目在距离层面的束缚,成为目前至少在上海市场人们追求某种特定消费心境的独家场域。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最大的变化在于日常市调栏目,GATE M 西岸梦中心成为近年为数不多几乎每期都有动态报道的新晋项目。
原因如上文所述,不论是商业内容还是流量事件,实在太多,规格也高,时不时还会有新灵感带来单篇分享,不容错过(但依旧难免错过很多)。
2、理解流量后,让项目运营更有条理和策略。
这里说的理解流量,就不是狭义上的客流了,而是随着运营的深入,项目越来越深谙流量的来源和意义,明晰西岸作为区域发展的特色以及项目自身的差异化优势,理解品牌等合作伙伴的诉求以及消费者的喜好。
西岸的原始优势在各个领域的观察中已被反复赘述,类似滨水文化、体验、内容的输出,在有了GATE M 西岸梦中心商业空间作为载体后得到了更有规划和条理的兑现,能级也在持续提高。
从我作为土生土长上海人的视角来看,近年的城市发展,让人们对沿黄浦江滨水的理解从狭义上的外滩延展至了西岸、北外滩、前滩、后滩、黄浦滨江、杨浦滨江等众多片区,各个区域都在竭尽所能挖掘滨水价值,不能说其他片区没好好打造,只是各自的定位方向有所不同,例如类似北外滩更具历史厚重感、观光标签更浓,但不能简单地以优劣为分。而西岸的艺文、松弛、生活方式调性,与现阶段大众生活理念最为同频,在商业、产业、生活的平衡感方面恰到好处——空间尺度、原始风貌、现代内容、人文场景的融合,在如下画面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短期流量靠场景,持续流量靠内容。实体商业的内容,脱不开时间、空间等物理范畴。GATE M 西岸梦中心的运营策略,这一年的梳理可以归类为3个主题。
基于空间划分,一是街景和江景的融合。
街景,是项目的结构特色——开放式商业街区;江景,则是项目的独有环境特色——上海最具滨水感的商业,他们可以统称为项目多点位的开放式公共空间。
之间的差异,在于位置和尺度。
大尺度空间的运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去年冬季在“剧院广场”带来的“奇幻水岸嘉年华冰场”,提供了传统商业项目无法承载的大面积,以及滨水巨物仪式感。
中型尺度的公共空间,则呈现于滨水及内街的多个点位,更类似于主流商业项目中庭的职能,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他们是市集广场、小仓广场,以及滨水及内街等多个点位。
这些案例,多以品牌快闪店、路演甚至纯装置的方式进行呈现。得益于滨水优势,不论是品牌自身还是项目要求,几乎都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购物中心的独特作品。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案例,相信去年10月由闻献DOCUMENTS呈现的“红房子”限时店作品会获得较高票数,从烟囱升起的香气烟雾绝对堪称神来之笔,与西岸遗留的工业风、滨水的区位、冬日的暖意完美契合。值得一提的是,品牌此后也顺利转为正式店继续与项目的“故事”。
近日,又一调性香氛品牌观夏to summer的限时店案例同样出彩,打造了一栋有故事的“迷藏”房间,能感觉到品牌们也是卷起来了。
二是与场景结合再利用。
GATE M 西岸梦中心保留的工业痕迹,为项目营造了先天场景优势。
船坞、梦工场、筒仓,是这一年出镜率最高的“三剑客”,激发着项目和品牌的的灵感,让老工业建筑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有室内、有室外,有高度(筒仓),有延伸(船坞),吸引的品牌纷至沓来。
船坞,是滨水商业甚至是GATE M 西岸梦中心独一份的空间载体,在这里,项目呈现过水幕光影秀、露天音乐会等体验活动。9月初郎朗的现身,让项目持续了一个夏季的音乐会触及到了天花板。
如果说项目方的策划,更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那品牌活动既然以船坞作为场地,自然“再造”性就更强。其中野兽派与Hello Kitty的联名案例,我甚至有做过一个单篇案例评述,堪称现象级范本。
野兽派在三里屯太古里的同款活动,我去北京的时候也正好遇见,同样是人山人海,但因为滨水的空间调性加持,这种微妙的差异,使得当我们沉浸于氛围中时,会有种“only 梦中心 can do”的错觉,绝!
相关阅读:
野兽派为GATE M 西岸梦中心船坞打造出迄今为止最佳活动样本
梦工场,作为一个多功能室内空间,NIKE的广告装置就如同展示的气垫一般,“挤破”了想象边界。
相关图集:
GATE M 西岸梦中心 超大号NIKE Vomero 18
当今年的乐高世界玩乐节选址于此后,彻底焕发梦工场的空间能量,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一发而不可收。近日伊丽莎白雅顿、丝芙兰等美妆品牌轮番接档,特殊空间的魅力背书愈发强大,再次诠释了何为流量转实力。
相关图集:
GATE M西岸梦中心 乐高®“世界玩乐节”
相对而言,位于南区的筒仓在启幕初期稍显低调,如今频繁利用周边各种区域挖掘商业价值,大有厚积薄发之势。NIKE的外墙投影广告,与筒仓形态完美契合,是传统外墙LED无法营造的氛围效果;近期的上海国际光影节更是让其出圈了一回。
POP MART在筒仓下方打造的「围困计」主题空间展,对毛坯空间的再利用也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相关图集:
GATE M 西岸梦中心 SKULLPANDA“围困计”沉浸式主题空间展
从项目的小程序会看到,GATE M 西岸梦中心可能是我见过唯一一个商场导览板块里有“场地”分类的,这已经最显著地展示了空间运营对于项目的权重之高。
综上,我们能看到各种品牌都带来极为特色的作品。品牌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在传统的商业空间内很难产生最融洽的效果,会限制想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品牌近年来越来越多喜欢在街区做活动。
GATE M 西岸梦中心不仅避免束缚,甚至可以凭借建筑载体延展、突破想象,不仅有街区的开放性和自由感,同时又具备正统开发商的统筹和管理能力。在非标状态下践行底层商业逻辑层面,成为了平衡感营造的最佳范本之一。
以上涵盖了策展、美陈、事件营销、节日营销等各个方面,跨越一年四季,在时间维度得到了“圆满”,打破上海不适合做开放式商业的固有说辞,通过营造冬日暖意情调和夏日纳凉氛围,让人们忘却了严寒酷暑。
夏季的延时营业,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商业10小时的营业框架,让人们能够错峰出行,让项目完美补足烈日午后相对的客流缺失,更重要的是夜间氛围足够惬意,是主流商业项目单纯商户延迟营业时间所无法提供的。
在一年运营时间内,项目几乎成为开放式多元化商业项目打造活动内容的集大成,其中诸如观影、音乐会、骑行、光影秀、戏剧演出……等等单项拿出来看,在商业发展长河中都不会只是GATE M 西岸梦中心独享,但体感不同。
3、用实力成为流量本身,并带动周边共荣。
运营一年后,GATE M 西岸梦中心不经意间已成为流量本身,而这种效应,正潜移默化中产生着更为宏观的影响。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持续性。
一年的积累,为新的未来带来了更为进阶的出品,这是时间的魔力。
进入到今年8月,项目在梦工场2层,全新打造edge street百货空间,引入超过10个服饰配饰、香氛、数码配件等生活方式零售品牌,活化空间的同时,承接了年轻顾客的消费活力。
此外,据悉项目结合一整年的招商运营情况,会进一步加强对设计师品牌、韩流品牌等细分品类的招商工作,打造出独有的街区调性,如果说lululemon、i.t等品牌为项目树立基准定位,那第二年将是强化差异化的好时机。
运营企划层面同样在寻求突破,据悉项目的第二个冬日季依旧会引入冰场,但与去年相比品牌加持的能级将有重大升级,大家可拭目以待;而在去年贡献了经典限时店案例的闻献DOCUMENTS也将会再次回归。
再则是空间方面的影响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说第一年的GATE M 西岸梦中心是以做好自己为己任,那未来,项目的野心还不止于此。毕竟西岸的整体发展依旧任重道远,现有的西岸凤巢、传媒港加上未来的西岸中環,在建立一个全新大商圈的道路上目前只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而对于GATE M 西岸梦中心而言,成为商圈的核心和起点,带动片区商业共荣,可能是其更大的使命和愿景,以及西岸凤巢的重塑调整等,在一年流量的积累转化为实力后,有望落地。
这将会是置于西岸更为宏大的议题,而现阶段,在GATE M 西岸梦中心一周年之际,项目可先尽享来自业内外的各种褒奖。
来源:商业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