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文信息:Elliott Ash, Daniel L Chen, Suresh Naidu, Ideas Have Consequences The Impact of Law and Economics on American Justice, The Qu
图片来源:Gemini 2.5 pro
原文信息:Elliott Ash, Daniel L Chen, Suresh Naidu, Ideas Have Consequences The Impact of Law and Economics on American Justi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5.
引言
01
法律为社会搭建的基本制度框架深刻地影响着经济运行法则,研究要面向真实世界是科斯法律经济学所倡导的观点之一。与之同时,经济学思想对法律实践存在何种影响,也一直是法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现在已有较多研究聚焦于经济学教育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Selten Ockenfels, 1998; Rubinstein, 2006),以及媒体传播新思想对公众舆论和政治选举的影响(DellaVigna Gentzkow, 2010; Cantoni et al., 2017),但少有研究将落脚点放在与重大公共利益决策相关的公职人员身上。
在法律领域,法律形式主义(Legal Formalism)一方认为,法官作为法律的守护者,其判决应严格遵循法律条文与先例,经济学等非法学思想的影响应微乎其微;态度模型(Attitudinal Model)一方认为,若将法官视为追求自身政策偏好或党派利益的政治行动者,那么其决策行为主要由政治立场决定,不易受到短期教育培训的左右。上述两种观点虽出发立场不同,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即短期经济学培训带来的思想扩散和对行为的影响不太可能作用于法官决策。
但现实中,早期美国司法界和法律学术界已经主张将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法律领域,并于1976年发起为期两周的“曼恩联邦法官经济学研究所”(Manne Economics Institute for Federal Judges)培训项目。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近半数的在职联邦法官参与并完成培训,后续经济学对美国法学教授与法官群体的影响力也已被大量文献所证实(Posner, 1987;Ellickson, 2000;Posner, 2008)。这可能因为,在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判例法),法官在法律模糊地带其实拥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该项目的实施和特殊的制度背景为探究跨学科领域的思想渗透提供了可能。
基于此,本文收集曼恩项目参与记录、美国巡回法院上诉判决综合数据集以及刑事判决数据集,采用文本分析方法计算相似度,利用培训项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经济学培训对法官的影响。研究发现,参训后数年里,法官在判决中使用经济学语言的频率显著提升。在早期法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劳工与环境议题上,曼恩项目参与者此后更倾向于驳回相关机构的监管主张。此外,在地区法院层面,参与曼恩项目的法官会倾向于选择监禁这一惩罚方式。这些结论展示了早期法律与经济学运动对美国司法系统的实际影响,并探讨了经济学思想的传播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法官的司法行为与判决结果。
本文作者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副教授Elliott Ash、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Daniel L Chen、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教授Suresh Naidu均长期聚焦于法律经济学领域。其中,Elliott Ash副教授擅长运用文本分析研究媒体披露、经济学与法律制度等,在2022年发表在EJ上的论文还讨论了媒体与公共舆论对法官决策的影响,与前述提及的理论基础相似。此外,Elliott Ash副教授的个人主页(https://elliottash.com/)还提供了文本数据、算法和大语言模型的学习材料。
02 数据
2.1 数据集构成
美国联邦法院体系分为:(1)地方层面的地区法院(District Court);(2)中间层面的巡回上诉法院(Circuit Court);(3)全国层面的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联邦法官负责审理涉及普通法及联邦成文法解释的纠纷,其判决将成为同一法院及同一地理辖区内下级法院未来审理同类案件时需遵循的先例。
巡回法院案件数据:1970-2005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公布的司法判决,涵盖约20万起附带判决意见书的案件。案件按主题分为8类,涉及劳工或监管问题的经济类案件占比约30%。该数据集用于分析法官在上诉案件中的决策倾向以及对监管机构的态度。
地区法院案件数据集:1992-2003年联邦地区法院法官的刑事量刑数据,包含约103万起案件,能精准匹配“法官-量刑”的对应关系,用于评估曼恩项目是否会影响法官刑事量刑的严厉程度。
辅助数据集:由法官传记数据与曼恩项目参训记录两部分组成。其中,法官传记数据包含法官的职业经历及教育背景等详细信息,用于控制法官个体层面对决策的干扰。参训记录中包含法官是否参与曼恩项目及具体参训时间,用于划分处理组和对照组。
2.2 测算司法决策中的经济学用语
传统研究中,识别经济学用语大多都使用Ellickson(2000)提供的法律经济学术语索引,但是这些特定术语在司法文本中极为罕见,可能导致数据稀疏问题。而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词嵌入技术,能将每个单词映射到低维向量空间中,使得语义相近的词语在空间内相互靠近,捕捉词语间的深层语义关联,缓解上述问题。基于此,作者将预处理过的判决意见书文本与Ellickson(2000)经济学术语索引相结合起来,计算每份意见书与经济学用语在语义上的接近程度。这不仅识别出专业用语,也能捕捉到不同法官的行文风格差异。
2.3 司法判决指标
(1)劳工与环境监管案件指标:识别那些当事方为劳工关系委员会、环境保护署等特定监管机构的案件,通过机器编码记录行为,将法官反对监管机构的行为视为支持放松监管的决策。(2)司法判决保守程度指标:基于Songer-Auburn database的人工编码结果,将法官行为划分为自由派、保守派和中立派三类。(3)刑事量刑结果指标:排除了死刑、罚金等罕见结果,将该指标设定为二元变量,若法官判处刑事处罚为监禁,则赋值为1,否则为0。
识别策略
03
基于曼恩项目“先申请先培训”的特征,样本可以在当期被划分为本期参训法官、前期已参训法官、未来会参训但目前未参训法官、从未参训法官。
本文将当期参训法官设为处理组,未来会参训和已参训法官设为对照组,剔除从未参训法官,通过对比处理组法官参训前后的判决结果变化与对照组法官同期判决结果变化的差异,得到参与经济学培训所产生的真实效应。
构建的双重差分模型设定如下:
作者进一步用事件研究法检验曼恩项目对法官决策的动态影响:
其中,Z j tk 表示事件时间虚拟变量,若第t年处于法官j参训的相对时间k,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此外,作者还通过添加固定效应、加权赋值、弹性网筛选特征、调整同事参训比例、等方法缓解了内生性问题和选择性偏误问题,确保结果可靠稳健。
04 实证结果
4.1 经济学培训对法官判决意见书语言的影响
从最基础的问题出发: 那些参与过经济学培训的法官是否真的会在判决意见书中使用经济学风格的语言? 基于巡回法院判决书与核心法律经济学术语库,作者将二者语义相似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放进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在原有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深蓝色线段展示了控制法官固定效应与巡回法院-年份固定效应的结果;红色线段展示了控制能预测法官何时参训的个体特征与时间固定效应的交互项的结果;绿色线段将样本期间限定在1987年前的项目鼎盛时期;紫色线段展示了加入同事参训比例与“巡回法院-法官”固定效应的交互项的结果。最终结果如图3所示。
在四种模型设定中,对照组和处理组法官在参训前不存在显著的事前差异,参训后,法官使用经济学语言攥写意见书的概率均显著增加,这种效应在参训后三年内持续显著。此外,可以注意到,当样本限定为鼎盛期时效应幅度更大,说明在法律经济学思想还未普及的早期,项目培训对法官思想和决策有着深刻影响。
4.2 巡回法院法官对监管类案件判决的影响
早期曼恩项目是向法官传播法律经济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当年的法律经济学运动明确批判了两类机构,一类是以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为代表的劳工类监管机构,另一类是环境保护署为代表的环境监管机构。因此,作者分析了法官对这些联邦监管机构的行为,即巡回法院法官在上诉案件中是否反对与执行劳工与环境法规相关的机构。图4结果显示, 接受曼恩培训的法官反对联邦劳工与环保监管机构的倾向显著提升 ,且该效应在纳入弹性网筛选控制项、限定鼎盛时期样本或调整同事参训比例后仍稳健。
作者还使用相关判决方向的编码数据,补充了涉及监管类案件的结果。 结果发现参训后法官更倾向于在经济类案件中实施保守派倾向的判决,即倡导减少政府监管和干预,强调市场效率 ,且这种倾向在后五年内仍持续存在。
4.3 经济学培训对刑事量刑的影响
法官在判处刑罚时,可能通过严厉惩罚提升对罪犯的威慑效果,但也可能基于生产率受损、相关人承担较高成本等原因,减少监禁处罚。这两种不同理论使得我们难以预测曼恩项目究竟对刑事量刑产生何种影响。
受到数据集限制,地区法院样本的时间范围远晚于巡回法院(1992年),此时法官可能已经接触过法律经济学思想,且样本期间存在强制性量刑指南,都可能导致项目产生的效应被削弱或者不显著。
图5报告了以判处监禁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深蓝色线段额外控制了法官固定效应与地区法院-年份固定效应,红色线段控制了能预测法官何时参训的个体特征与时间固定效应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参训前没有显著的事前差异, 而法官在参训后判处监禁惩罚的概率均出现显著提升 ,第三、四年虽仍为正但不再显著。
讨论
05
5.1 效应幅度
作者对上述实证结论展开进一步讨论。表1展示了基于巡回法院样本进行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其中第(1)-(4)列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学用语的语义相似度,第(5)-(8)列被解释变量为法官反对监管机构,第(9)-(11)列被解释变量为经济类案件中的保守派法官,第(12)-(16)列被解释变量为非经济类案件中的保守派。此外,对于每个被解释变量,作者还划分了短期、长期和1987年前项目鼎盛期样本,检验曼恩项目效应的动态变化效应与时期异质性。
结果显示, 对于经济学用语使用频率而言,在鼎盛时期曼恩项目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 ,效应提升幅度约0.4个标准差(第2和4列),若时间拉长则效应提升幅度会减小(第1列),在长期甚至无法观测到效应提升幅度(第3列)。 对于法官反对监管机构而言,在不同样本期间内分析的效应幅度水平相当,影响较为稳定 (第5-8列)。对于经济类案件中的保守派法官而言, 法官参训后保守派率显著提升 ,短期概率显著提升27个百分点,约0.67个标准差。在其他非经济类案件中,估计系数仅为0.02-0.06且并不显著,充分展现了经济学短期培训对法官在经济类案件中决策逻辑的影响。
表2展现了使用地区法院样本研究量刑程度的主要结果。结果显示, 法官参训显著提升了其刑事判决和量刑严厉程度 ,判处监禁的概率在短期内显著上升了6.2个百分点(第1列),长期效应也达到了3.5个百分点(第2列),但对具体的刑期长度则无显著影响(第3和4列),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严格的联邦量刑指南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此外, 作者还计算了项目对于法官的“说服率”,保守估计的系数也达到8%的水平,与经典研究计算出的系数处于同一量级 。上述结果均表明曼恩项目中涵盖的经济学知识具有强大思想塑造能力。不仅如此,从宏观角度看,该项目对后续数十年来美国司法保守主义的发展也有极大贡献。
06 总结
美国法律经济学运动深刻影响着法院判决结果。法官在接受经济学培训后,会在撰写的判决意见书中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在涉及劳工、环境等监管相关的案件中做出偏向保守派的裁决,并对罪犯判处更严厉的刑罚。这种经济学思想给法律领域带来的冲击可能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使用价值,法官学习经济学不仅为其判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应对各类复杂政策议题的通用分析框架,还能使其撰写出更具说服力的法律意见、实施更符合社会效率的决策,从而降低判决被推翻的风险。此外,法律与经济学交融所产生的新思想,也往往会渗透进人们对各类法律规则是否高效以及以往法律思维是否合理的思考中。
此外,上述结果也引发人们其他思考,即跨领域学科培训项目能否也复制曼恩项目的经验做法?经济学家,或者说更广泛的其他社会科学家在这类项目中应扮演何种角色?项目课程为了维持公平客观,是否需要通过相应规则约束来避免潜在风险?相应地,其他法律学派或者社会学思想还会不会对司法决策产生类似影响?这些问题可能对未来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古畔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