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万亿 三年投3800亿还不够 阿里押注下一代计算机,股价直接起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1:50 1

摘要:9月25日,阿里巴巴港股收盘市值定格在3.32万亿港元,较月初暴涨1万亿港元——相当于半个拼多多的市值在一个月内凭空长出。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商业逻辑的彻底重构:当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抛出""超级人工智能(ASI)""的终极愿景时,资本市场突然意识到,那个靠

9月25日,阿里巴巴港股收盘市值定格在3.32万亿港元,较月初暴涨1万亿港元——相当于半个拼多多的市值在一个月内凭空长出。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商业逻辑的彻底重构:当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抛出""超级人工智能(ASI)""的终极愿景时,资本市场突然意识到,那个靠电商撑起半壁江山的阿里,正在变成一头AI猛兽。这场市值狂欢的核心,不是双11的GMV,不是直播间的流量,而是三个字:新故事。

资本市场是最诚实的投票机。过去十年,阿里的股价波动始终绕不开""电商增速""这个指挥棒:用户数、GMV、广告收入,这些零售时代的核心指标,构成了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全部想象。但2025年9月的这波市值暴涨,撕开了一个新口子——9月24日单日3000亿港元的涨幅中,有机构测算,至少70%的增量来自AI业务的估值重估。

这种估值逻辑的切换,本质是商业赛道的代际跨越。吴泳铭在演讲中那句""AI将取代能源成为最重要的商品"",绝非随口说说。当阿里云宣布""超级AI云将成为下一代计算机"",当通义千问Qwen3-Max性能跻身全球前三,当算力集群规模计划十年提升10倍,阿里正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清晰信号:我不再是那个赚差价的平台,而是要做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运营商""。

这个转变有多关键?看看数据就知道:2025年Q2阿里云收入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三年新高;更重要的是,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占外部营收比例突破20%。这意味着,阿里每赚5块钱,就有1块来自AI——这个数字在2023年还不足5%。当一家公司的增长引擎从""卖货""变成""卖智能"",其估值天花板自然被彻底打破。

吴泳铭在演讲中提出的""ASI三级跳""理论,堪称本次大会最具争议的爆点:从""智能涌现""到""自主行动"",再到""自我迭代"",最终实现""超越人类""。这套充满科幻色彩的叙事,被不少人质疑""画大饼"",但拆解阿里的行动轨迹,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技术支撑。

第一级:智能涌现的""弹药""
通义千问Qwen3-Max的发布,就是阿里向""智能涌现""阶段扔出的重磅炸弹。36T预训练数据、万亿参数规模、中英文理解能力超越GPT5——这些冰冷数字的背后,是阿里在大模型领域的厚积薄发。更关键的是,它选择了""开放开源""路线,目标直指""AI时代的Android系统""。这步棋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开放生态快速聚拢开发者,用""模型即操作系统""的逻辑,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态霸权。

第二级:自主行动的""工具箱""
阿里云百炼平台的升级,暴露了阿里在""自主行动""阶段的野心。日均调用量增长15倍的Agent(智能体)服务,本质是让AI学会""使用工具"":无论是代码生成、数据分析还是工业控制,都需要AI具备理解任务、调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徐志远提到的""加密安全保障""和""自主可控链路"",更是击中了企业用户的痛点——当AI开始深度介入生产流程,数据安全和控制权就成了生命线。

第三级:自我迭代的""基础设施""
单柜144个计算节点的高密度AI服务器、新一代高性能网络架构HPN8.0、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的合作……这些看似技术细节的布局,恰恰是支撑""自我迭代""的根基。吴泳铭说""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绝非空谈:当算力网络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当AI可以自主调度全球算力进行自我训练,""超越人类""的ASI才具备落地的可能。

""三年3800亿元""的投入计划,曾让外界担忧阿里的现金流扛不住。但吴泳铭在大会上的表态斩钉截铁:""投入不会降低,反而会加码""。这笔钱究竟花到了哪里?从云栖大会披露的信息看,阿里的AI军备竞赛正在三个维度全面展开。

算力战场:从""够用""到""过剩""
阿里云计划到2032年将数据中心能耗规模提升10倍,这个疯狂的目标背后,是AI时代的残酷现实:大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每3.4个月就翻一番。单靠买芯片远远不够,必须自建""超级AI云""。阿里展出的高密度AI服务器,正是这场算力战争的""核武器""——单柜144节点意味着单位空间算力密度提升3倍,这在寸土寸金的数据中心里,就是实打实的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

模型战场:从""跟跑""到""领跑""
一口气发布7个模型产品,创下云栖大会纪录。这种""饱和式攻击""的背后,是阿里在模型赛道的全面冲刺:Qwen3-Coder专攻编程,Qwen3-VL深耕视觉,通义百聆Fun抢占语音交互入口……每个细分领域都瞄准全球顶尖水平。周靖人坦言""与OpenAI、谷歌你追我赶"",但阿里的差异化策略已经显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构建""全模态、全场景、全链路""的模型矩阵。

生态战场:从""孤军奋战""到""联盟作战""
与英伟达的战略合作,暴露了阿里在生态布局上的清醒。英伟达以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的动作,正在构建一个""芯片+模型+云服务""的美国AI联盟。阿里选择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物理AI)领域联手,既规避了芯片制造的短板,又能借助英伟达的软件栈快速补齐具身智能的能力——这种""强强联合""的策略,让阿里在全球AI竞赛中避免了孤军奋战。

9月市值暴涨万亿,与其说是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狂欢,不如说是对阿里""AI新故事""的集体买单。但这个故事要持续讲下去,还需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云业务的利润拐点
尽管阿里云收入增速创下三年新高,但在集团营收中占比仅12%,利润占比更是只有5%。要让""AI巨头""的光环稳固,云业务必须从""增长引擎""变成""利润奶牛""。好消息是,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随着Agent、大模型等高附加值服务的普及,云业务的利润率有望持续提升——当AI收入占比突破30%,阿里的估值逻辑才算彻底切换完成。

第二道坎:技术落地的场景验证
ASI的愿景再宏大,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场景。通义百聆Fun的上百种预制音色,已经在客服、直播电商等场景落地;Qwen3-Coder的编程能力,正在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具身智能的探索,更是瞄准了工业制造、自动驾驶等万亿级市场。这些场景的商业化成功,将是阿里AI战略从""讲故事""到""见真章""的关键一跃。

第三道坎:全球竞赛的卡位战
吴泳铭判断""未来只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道破了这场竞赛的残酷性。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已经占据先发优势,国内华为云、火山引擎也在快速追赶。阿里要想挤进""决赛圈"",必须在差异化上做文章:开放开源的模型生态、自主可控的算力网络、深耕中国市场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或许是阿里在全球AI军备竞赛中的""护城河""。

""一切才刚刚开始""——吴泳铭的这句话,既是对AI时代的敬畏,也是对阿里转型的宣言。从电商巨头到AI先锋,阿里的这场自我革命,本质是商业文明对生产力工具的终极探索。当3800亿资金化作流淌的算力,当代码与数据碰撞出智能的火花,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商业物种的诞生。

市值万亿的暴涨只是开始,当AI真正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商品,当超级智能云重构每一个行业的生产方式,阿里的新故事才会迎来真正的高潮。这场赌上未来的豪赌,无论结局如何,都注定会改写中国科技企业的进化路径。毕竟,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敢做梦的人,才有机会摸到未来。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