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短视频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看到了那条让人目瞪口呆的新闻?一个黑衣男子,脸上抹得乌黑,胸前挂着“强奸犯”的大牌子,被人用麻绳拴着在商场外“游街示众”!乍一看,还以为是啥刑事案件曝光了,结果一扒拉,居然说是“恶作剧”?这事儿在湖南娄底涟源市闹得沸沸扬扬,视频转
最近刷短视频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看到了那条让人目瞪口呆的新闻?一个黑衣男子,脸上抹得乌黑,胸前挂着“强奸犯”的大牌子,被人用麻绳拴着在商场外“游街示众”!乍一看,还以为是啥刑事案件曝光了,结果一扒拉,居然说是“恶作剧”?这事儿在湖南娄底涟源市闹得沸沸扬扬,视频转发量直接飙到28万次,网友们都炸了锅:有的骂“不堪入目”,有的好奇这哥们儿为啥甘愿受这罪。更绝的是,当地文明办火速回应,直接盖章“这不是好习俗”!说真的,这种“玩过头”的恶作剧,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社会陋习的缩影?
这事儿得从9月25日说起。IP地址显示湖南的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甩出一段视频,瞬间点燃了全网。视频里,一个黑衣男子站在涟源市某商场的户外广场上,那场面,简直像穿越到了古代刑罚现场!他脸上涂满了黑乎乎的东西,后来知情者透露,那是炒菜锅底的灰——想想看,这得是多“接地气”的恶搞方式啊。更扎眼的是他胸前贴着的纸板,白纸黑字写着“强奸犯”三个大字,每个字都透着一股刺眼的荒谬。腰上还拴着一根麻绳,另一头抓在一个朋友手里,活脱脱一副“遛人”的架势。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不少举着手机狂拍,笑声和起哄声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仔细扒拉视频细节,这黑衣男子站的位置是涟源市一个建材市场外的广场,平时人流量不小。据视频发布者后来爆料,这哥们儿其实是涟源本地人,当天是他儿子满周岁的喜庆日子。按说,当爹的该高高兴兴喝满月酒,结果却成了“游街主角”。知情者解释,这就是朋友间闹着玩的,“挂牌子”是当地一种习俗,孩子满周岁时,当爹的会被朋友戏弄一番,寓意“苦尽甘来”。但为啥非选“强奸犯”这种敏感词?发布者自己也挠头:“不知道为啥要挂这个牌子。”说白了,就是年轻人图个乐子,却玩脱了线。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恶作剧”全程没人阻拦。商场保安没管,路过群众多数当笑话看,甚至有人加入拍摄大军。黑衣男子呢?他倒是挺配合,没挣扎也没反抗,脸上还带着点无奈的笑。网友后来猜测,可能一是抹不开朋友面子,二是觉得“习俗”就这样,忍忍就过去了。但这种“忍”,恰恰暴露了问题:当恶搞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时,为啥大家第一反应是“看热闹”而不是“喊停”?
视频一出来,网友直接分成两派吵翻天。截至9月26日,转发量冲上28.4万次,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
一边是愤怒派,狂刷“不堪入目”“太恶俗”。有网友直言:“就算真是习俗,也不能拿‘强奸犯’开玩笑啊!这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还有人艾特警方账号,要求彻查是否涉及侮辱罪。这些评论背后,其实是公众对低俗娱乐的警惕——如今网络时代,恶搞段子满天飞,但一旦踩到犯罪题材的红线,就容易引发社会反感。尤其“强奸”这种敏感词,牵扯到女性安全等严肃议题,网友的炸毛不是没道理。
另一边是解释派,跳出来说“你们不懂当地风俗”。有人爆料,在娄底一些乡镇,孩子满周岁时,确实有“戏弄父亲”的传统,比如抹黑脸、挂搞怪牌子,寓意“父亲经历磨难,孩子未来顺利”。但这部分网友也承认,这次玩得太出格:“挂个‘懒汉’或‘酒鬼’还行,‘强奸犯’就过分了。”争议点在于,习俗该不该为恶俗背锅?明明可以欢乐温馨,非搞得像刑事现场,难怪文明办都坐不住了。
还有一波吃瓜群众,纯粹好奇:“这哥们儿图啥?是不是赌输了或被逼的?”结果知情者一锤定音:纯自愿!原来,黑衣男子和牵绳的朋友是哥们儿,当天酒席上喝高了,起哄之下就答应了这场“表演”。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反而更让人反思:当我们把恶搞当友情试金石时,是不是也该划条底线?
9月26日,记者一个电话捅到娄底市文明办,工作人员立马表态:“核查!”几小时后,官方回应来了——直接打脸“习俗说”!文明办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不是当地正规习俗,“不是什么好的文明习气,不是正确的价值观,肯定要抵制。”言下之意:别拿“传统”当遮羞布!
细品这话,其实信息量巨大。首先,官方划清了界限:真正健康的习俗,比如抓周、祭祖,都强调家庭和谐,而这种“游街式”恶搞,容易滋生低俗风气。其次,文明办提到“价值观”三字,直指核心问题:当众羞辱他人,哪怕当事人同意,也可能助长暴力娱乐化倾向。尤其在这个短视频时代,这种内容一旦传播,容易误导年轻人,以为“越极端越有流量”。
更关键的是,文明办承诺“正在调查处理”,说明事儿没完。可能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比如是否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公然侮辱他人的条款;也可能约谈参与者,教育警示。这一波操作,网友大多点赞:“官方出手,陋习休矣!”
其实,这种“玩过头”的恶作剧不是头一遭。去年河南某地,就有新郎结婚时被绑树上泼油漆;今年初,广西一男子过生日被朋友挂“欠债还钱”牌子游街。为啥总有人乐此不疲?
一是“从众心理”作祟。就像这次涟源事件,牵绳的朋友可能觉得:“大家都这么玩,我不参与显得不合群。”这种群体压力下,底线容易模糊。
二是网络流量驱动。短视频平台兴起后,猎奇内容更容易爆火。参与者说不定暗戳戳想:“拍下来发网上,说不定能火!”结果,私人玩笑成了公共事件。
三是习俗变异。很多传统习俗原本有积极意义,但被一些人曲解成“整蛊大赛”。比如湖南部分地区确实有“闹爹”习俗,但传统方式是贴吉祥话,而非侮辱性词汇。这种变异,反映的是对文化传承的误解。
不过,话说回来,恶作剧本身不是原罪。朋友间互损、生日整蛊,能拉近距离,但得有个度——不违法、不伤尊严、不碰敏感话题。像这次事件,如果挂牌写“超级奶爸”,配上搞笑表情包,估计网友会刷“哈哈哈”而非“报警吧”。
这事儿闹大后,除了骂声,也有理性声音。比如有心理学家分析,这种公开羞辱式恶搞,可能给当事人带来隐性创伤——哪怕他当时笑着,事后也可能陷入自我怀疑。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传递错误信号:犯罪行为可以拿来开玩笑。
举个例子,假如真有强奸案受害者看到这视频,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痛苦被娱乐化?这也是为什么文明办强调“价值观”。说到底,娱乐不能凌驾于公序良俗之上。
那么,普通网友能干啥?一是遇到类似内容,别光顾着转发,先思考是否合理;二是线下聚会时,朋友间互相提醒“玩归玩,别过火”。毕竟,真正的友情,不该建立在羞辱之上。
整件事看下来,我觉得最扎心的是:一个原本该温馨的周岁宴,愣是变成了全网争议的闹剧。朋友间恶作剧没问题,但挂“强奸犯”牌子游街,已经触碰了社会底线。文明办的回应挺及时,给这种低俗风气敲了警钟。希望这事儿能让大家长个记性——娱乐要有分寸,习俗不是胡来的借口。毕竟,真正的快乐,不该靠伤害他人或自己换来。
来源:名侦探柯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