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破局之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1:27 1

摘要:日前,“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外文局

日前,“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外文局等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学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津门,围绕小说研究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本次会议的四场主旨报告、四场平行论坛、十场分会场研讨的160余个报告中,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外语学科建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集中关注的一大焦点。

一、多维赋能方得破局新生

在AI赋能成为整个社会热门话题的当下,如何赋能就成为外语学科建设亟需探讨的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在题为“AI赋能与外语学科建设”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外语学科的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效率、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给外语课堂赋予新面貌,提升外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但他更关注到了当下外语学科的AI赋能多集中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层面,而未深入外语学科各个方面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张剑教授提出,应该使AI对外语学科各个研究方向赋能,强调AI在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国别区域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等多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其强大算力为外语学科研究与建设提供破局新路径。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同样提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传统语言文学研究模式的局限性问题,基于此,他指出,外语学科应突破传统语言文学研究的边界,积极与人工智能、国别区域研究、国际传播等领域交叉融合,催生出语言智能、数字人文等新增长点。这种深度融合不仅革新了研究方法与范式,拓展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更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了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二、人工智能更须人文精神

在人工智能带来巨大科技进步,并在知识获取、数据处理、文献检索分析等方面展现出强大功能的时代背景下,与会专家学者们站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强调,外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更应承担起人文精神培育的学科使命。黑龙江大学孙淑芳教授在以“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内涵重构与人文使命”为题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任务,不仅是数据的分析和算法,更是人文思想的培育、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以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面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给外语学科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外语学科顺应技术赋能趋势,主动把握技术赋能机遇,推动了外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外语学科亟需关注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外语学科内涵重构;二是外语学科人文使命;三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适应全球化与数字化融合的社会需求。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研究、讲学交流与翻译实践指出,在AI赋能时代,AI不是万能的,其在外语学科的应用甚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朱教授强调,外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应该具备“三个精神”,即主体意识、创新习惯与包容精神;以及“三个跨”,即跨学科、跨学界、跨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学科在新文科与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下,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秉持创新创造和交叉融合的精神实现教、研、学的全面发展。

三、“外语+”该+什么?

在人工智能和全球化时代,“外语+”成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其中也存在着盲目转型的隐患。基于此,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辩证的思考与探讨,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以“外语教学与国际组织雇员培养”为题作了主旨报告。罗教授指出,在外语学科教学中,盲目“转型”和“外语+”并不可取,而应从外语学科属性和学理出发,寻找外语与相关的实际运用领域的契合点,结合外语教学所在学校的特色学科进行整合互补式教学模式。他尤其关注到了随着国际局势发展变化和不性世界上出现的和正在形成的各种世界性、地区性以及行业性国际组织,而外语教学则可以聚焦与我国相关的各类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贸组织、联合国难民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等,以及各种与我国相关且面向世界招募雇员(世界公民)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二十国集团区域性国际组织办事机构等,并结合人工智能,建构适合本院本校实际的“外语+”培养学科专业。因此,所谓“外语+”,是外语+“近亲”,而不是为+而+,这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提供了新理路。

在本次研讨会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探讨中,专家学者为我们指明了外语学科建设的三大核心方向:首先,强调AI技术应全方位赋能外语学科,突破传统语言教学局限,在多领域催生新质生产力,实现跨学科融合创新;其次,呼吁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内核,通过主体意识、创新习惯与包容精神的培育,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履行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的使命;最后,辩证审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主张结合院校特色与国际组织需求,以“外语+近亲”的精准定位避免盲目转型,为学科发展提供可持续路径。三者共同勾勒出外语学科在智能化时代的转型蓝图——以技术为翼、以人文为根、以需求为舵,方能实现外语学科的新质发展。

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 郭尔雅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