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在执行之后,他的尸体最后都去哪儿了?有人说烧完直接把骨灰随风扬了,有人说被拿去医学院当“大体老师”,还有人说被拿去做实验了……这些说法听着瘆得慌,可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在执行之后,他的尸体最后都去哪儿了?有人说烧完直接把骨灰随风扬了,有人说被拿去医学院当“大体老师”,还有人说被拿去做实验了……这些说法听着瘆得慌,可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要知道在我国,死刑是最严厉的刑法,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一旦判决生效并经最核准后,就会由有关部门择期执行。
以前的行刑方式多为枪决,现在而执行方式多为注射为主,个别地区在条件不具备时仍保留枪决,但这两种方式在后续处理上并无区别。
那犯人走了以后,尸体该怎么办?是不是像某些影视剧里演的那样,直接拉走埋了?还是说能交给家属?其实死刑犯的遗体处置有一套严密的程序,执行完毕后,现场会有法医确认死亡,并出具死亡证明。
随后,遗体会被送往指定的殡仪机构进行临时存放,这个过程必须严格登记,确保可追溯。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环节,能不能让家属领回去?很多人以为只要家属想接,就能办手续带走。但现实没那么容易。
只有在不危害社会安全、不影响案件后续调查的前提下,且家属提出书面申请,经执行机关批准后,才可以允许家属领取遗体或骨灰。注意,这里说的是“可以”,不是“必须”。也就是说最终决定权在有关部门手里。
比如涉及重大公共安全案件、恐怖活动等特殊情况,出于维护社会稳定考虑,通常不允许家属领回,直接由政府安排火化。
曾经有个典型案例,某地一名故意杀人犯被执行后,其家属多次申请领取骨灰,但因被害人亲属强烈反对,担心引发冲突,当地法院最终决定不予批准,遗体由殡仪馆统一火化,骨灰暂存两年后撒入指定区域。
那如果家属能领呢?流程又是啥样?一般来说,家属需要提供身份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并签署相关文书,承诺不举行公开悼念活动、不传播相关信息。
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火化和安葬,不得用于任何可能引发舆情的行为。
有些地方还会要求家属在指定殡仪馆办理手续,避免私下转运带来管理漏洞。至于费用,正常情况下由家属承担,但如果家属确实无力支付,或者无人认领,这笔钱就会由财政兜底。
根据民政部门的数据,每年全国范围内无人认领或无法联系家属的死刑犯遗体数量并不多,大概几十例左右,这类情况基本都由执行地政府负责火化,骨灰保存一段时间后按无主物品处理。
有的地方会将骨灰寄存在殡仪馆五年以上,若始终无人认领,便依照规定进行集中生态安葬,比如撒入江河、植树葬等方式,但绝不会随意丢弃或挪作他用。
可能有人要问,那尸体能用于医学研究吗?会不会把死刑犯的尸体拿去做解剖实验?这事儿曾经有过争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存在部分医学院与监狱系统合作使用死刑犯遗体教学的情况,但在2007年以后,随着《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出台和伦理审查制度完善,这种做法已被全面禁止。
现在所有医学教学用遗体都来自公民自愿捐献系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索取或使用罪犯遗体用于科研或临床教学。这是对生命尊严的基本尊重,也是法治进步的重要体现。
另外关于“器官捐献”这个问题,很多人误以为死刑犯可以捐器官救人。但实际上,我国严禁利用死刑犯器官作为移植来源。
早在2015年,国家卫健委就明确规定,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必须基于完全自愿、无偿原则,且需经过严格的伦理评估和程序审批,死刑犯由于存在胁迫风险,一律不在捐献体系之内。所以网上流传的“死刑犯摘器官救亲人”纯属谣言。
整个流程走下来,你会发现,死刑犯遗体的处置远不像传言那样神秘莫测,它既不是任人摆布的“废弃品”,也不是可以自由处置的私人财产,而是处在法律、伦理和社会稳定多重考量下的特殊对象。
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每一项决策都有章可循。我们常说“法律无情”,但它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依然保留了一份克制与敬畏。
无论一个人生前犯下多大罪过,当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到来时,国家仍会以制度化的程序对待他的遗体,既防止滥用,也避免侮辱。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底线尊重,更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警示与安抚,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