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市面上出现对餐饮品牌鸡肉产品色泽、形态(如深色斑点、纹理、汁液渗出等)的讨论,部分消费者将其误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如不新鲜、变质、异物等),引发关注。为帮助消费者科学认知鸡肉的正常物理与化学变化,笔者结合江南大学教授张文斌文章《鸡肉及其加工品的色泽与形态
近期,市面上出现对餐饮品牌鸡肉产品色泽、形态(如深色斑点、纹理、汁液渗出等)的讨论,部分消费者将其误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如不新鲜、变质、异物等),引发关注。为帮助消费者科学认知鸡肉的正常物理与化学变化,笔者结合江南大学教授张文斌文章《鸡肉及其加工品的色泽与形态研究》进行科学解读。
“鸡肉发红、变色”等现象并不等于一定存在安全风险
鸡肉在储存、加工及熟制过程中出现的颜色变化或特殊形态,主要受天然成分(如肌红蛋白、血红素)和工艺条件影响,属于正常现象。科学研究表明,多项被误读为“异常”的情况实为自然反应,“颜色≠安全风险”。
骨头附近的红/粉色现象:骨骼导热性差(比肌肉低20%),导致贴近骨头的肌肉受热不足(可能<60℃),肌红蛋白未完全变性而保留红色;放血残留的血红蛋白受热浓缩,也可能形成红色丝状物。只要中心温度≥71℃(美国农业部证实可杀灭致病微生物),即安全可食用。
熟制鸡肉呈粉红色:肌红蛋白在加热中与氨基酸、烟酰胺结合,可形成稳定粉红色色素(烟酰胺血色原);饲料或环境中天然硝酸盐经微生物转化为微量亚硝酸盐(含量常<3mg/kg),也会与肌红蛋白结合显色。此类反应是异常反应,但符合国家标准(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熟肉亚硝酸盐残留≤30mg/kg)也是安全。
冷冻鸡肉颜色变暗:肌红蛋白在冷冻中氧化为棕褐色高铁肌红蛋白(-18℃储存3个月,红度值自然衰减15%~40%);冰晶破坏肌肉结构,导致光反射减弱。色泽变化不影响安全性,解冻后烹饪可正常食用。
加工肉糜色泽不均:含类胡萝卜素的鸡皮混入肉糜会导致局部发黄(混入5%鸡皮,黄度值升3~5单位);脂肪氧化产物与肌红蛋白结合可形成灰褐色复合物。属物理混合或氧化现象,单一现象不能判定为变质。
正确认识鸡肉中的组织结构与加工特征
鸡肉本身含有肌纤维、肌腱等结缔组织。在绞肉、成型等工艺中,若未充分打散,这些自然组织可能留存,表现为条状物,属正常解剖结构。
鸡腿肉中的半透明物质多为鸡油在加热后凝结所致。从外观上看,若无明显生油浑浊感、颜色正常,且油炸温度足够(通常>160℃),可判定已充分熟化。若是来自新鲜鸡肉且加工过程卫生达标,一般无食品安全风险。
鸡肉成品中出现褐色或黑色物质,可能是局部瘀血受热后的色泽变化。若屠宰时放血不彻底,肌肉间隙或血管密集处可能残留血液,加热后血红蛋白变性、血红素铁氧化为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呈现暗褐色或黑色。该产物在正常烹饪下也会形成,并无毒性。
建议公众理性看待食品自然现象
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关注值得肯定,但从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应避免仅凭色泽、形态等表象判断安全性。
对此,建议大众应共同关注食品科学知识的普及,建立更理性、基于事实的食品安全讨论环境。食品经营者也应加强科普传播,提升产品透明度,增强公众信任。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