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翻阅病历,发现他近一年体重增加了七公斤,运动量几乎为零,骨密度检查也显示严重下降。这事让我又一次提醒自己:73岁是个关键槛,不是“高龄”的起点,而是许多慢病和功能退化的“爆发口”。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刘,73岁那年从楼梯上摔了一跤,送来时人清醒,家属却吓得不轻。他们说,老人身体一直挺好,吃得也不少,怎么突然就摔了?
我翻阅病历,发现他近一年体重增加了七公斤,运动量几乎为零,骨密度检查也显示严重下降。这事让我又一次提醒自己:73岁是个关键槛,不是“高龄”的起点,而是许多慢病和功能退化的“爆发口”。
另一位张阿姨,平时精神头很好,喜欢跳广场舞。可她老伴却总说她“太折腾”,年纪大了应该多静养。结果半年后张阿姨查出心脏功能下降,医生建议她恢复适度活动时,家属却开始犹豫不决。
认知上的误区有时比身体上的病变更“致命”,很多老年人没病是“养”出来的,有病却是“怕”出来的。我总跟病人家属说,老年人健康不是靠吃药维持的,而是靠生活方式、情绪状态和认知习惯一起撑起来的。
可惜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觉得“能吃能睡就是福”,却忽略了身体背后那些悄无声息的警告信号。根据2023年中国老龄健康蓝皮书数据,73岁是多数老年人从“能自理”向“功能退化”过渡的高发节点,尤其在骨折、认知退化、营养不良和情绪障碍方面,发生率呈现陡增趋势。
我根据临床中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常见发生率和大家的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第五条最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出问题,恢复起来最难;而第一条,看似鸡毛蒜皮,其实是决定老人活得“有没有质量”的关键。
第五位,是“吃得少就是养生”的认知误区。很多老人到了70多岁,胃口自然变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问题在于他们往往以为少吃油、少吃肉、少吃主食是‘养生’的标配。
实际情况是,老年人基础代谢虽然下降,但蛋白质和优质脂肪的需求并没有减少,甚至在某些功能衰退后还需要额外摄入。
我见过太多老人因为“吃太清淡”,结果出现肌肉流失、贫血、免疫力低下,反而更容易生病。特别是女性,进入73岁后肌肉量每年下降3%到5%,如果饮食跟不上,跌倒骨折几乎是早晚的事。
这类人群往往是退休教师、老干部、文化水平较高的长者,他们坚信“简单饮食、少即是多”的理念。听我说,他们不是吃得太多,而是吃得太“单”。我建议,每天至少摄入1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选择鸡蛋、豆腐、鱼肉为主,适当补充植物油,不要怕吃肉,怕的是失能。
第四位,是“越安静越健康”的行为误区。73岁之后,很多家庭都会默契地让老人“多休息”,有的干脆不让他们出门。你别嫌我啰嗦,长期缺乏社交和阳光暴露,是诱发老年抑郁和认知迟缓的最大隐因。
我遇到的一个病例,林伯伯,原来是单位书法协会骨干,退休后儿子怕他累,劝他“在家呆着就好”,结果两年内性格变得孤僻、记忆力大幅下降,确诊轻度认知障碍。
研究显示,老年人每周参与3次以上的社交活动,认知退化风险可下降38%。别拿“太吵”当借口,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不用就废。适度参与社区活动、散步、晒太阳,不是“折腾”,是“保命”。
第三位,是“怕摔倒就别动”的情绪误区。我知道很多老人摔过一次后就不敢再走动,一坐就是一天,家属也配合这种“静养”方式。可骨密度和肌力是靠“用”来维持的,不是靠“躺”来修复的。长期卧床或久坐,会导致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变差,甚至诱发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
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老年人每天步行不到1000步,跌倒风险反而比轻度活动者高出近两倍。我常建议老人做“坐站交替训练”,哪怕在家起立坐下做十组,也比一整天窝沙发强。别让“怕摔倒”变成“主动失能”的起点。
第二位,是“血压别管了,反正年纪大了”的认知误区。73岁以上的老人,最怕什么?不是高血压本身,而是忽视高血压带来的微损伤。我见过太多“血压控制得差一点也没事”的心态,结果导致视网膜损害、肾功能下降,甚至是认知功能障碍。
最近一项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跟踪研究发现,长期收缩压维持在150以上的群体,其老年痴呆发生率是控制在130以下人群的1.6倍。我不是鼓励大家盲目吃药降压,而是要提醒:别让“高龄”成为忽视治疗的理由。合适的目标血压范围应该个体化设定,并定期复查心肾功能。
排在第一位的,是“老年人没必要再学新东西了”的认知误区。你可能没想到,我在门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个年纪了,哪还学得动?”这句话听着平常,其实特别危险。认知功能不是老了才退化,而是从不再学习那一刻开始退化。
我有个患者,王奶奶,75岁才开始学画画,她说“每天都觉得脑子在动”。三年后,她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比同龄人明显好。我查过她的大脑功能核磁,海马体体积竟然没怎么缩小。
学习新技能、培养兴趣、适度挑战自我,不是为了“成就”,而是为了“激活”。大脑是最怕闲的器官,哪怕是学拼音、背歌词、玩数独,只要动脑,就不会老得太快。
学习也要适度,避免长时间盯屏幕、避免高压情绪和过度疲劳。尤其是晚上,不要搞夜校似的学习安排,生物节律一旦紊乱,反而增加焦虑和睡眠障碍。建议采用“晨间轻度认知训练”,例如早上读报、做填字游戏、听广播。记住一句话:老年人不是不能学,而是不能停。
我知道,很多人一提到73岁,想到的是“福寿双全”,是“颐养天年”,但从医学角度看,这恰恰是身体进入“精细维护期”的开端。这个年纪的老人,不是“越省越好”,而是“越精越稳”。吃得要精,动得要稳,脑子要灵,情绪要畅。每少做一件事,可能都在悄悄放弃一块健康拼图。
我常说,老年健康的核心是“没病不是目的,活得有质量才是”。你可以不再奔波,但不能不再思考;你可以不再拼搏,但不能不再感受生活的温度。真正的长寿,不是年头长,而是每一年都有价值可言。
愿我们都能陪家里老人迈过73岁的门槛,不是退守,而是重启。不是躲病,而是养生。把误区扭正,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2023)[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
[2]王宏志.高龄老人跌倒风险与步态变化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2):120-125.
[3]李娜.老年人认知功能与社交活动关系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21(4):215-219.
来源:陈医生健康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