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看老照片只盯着画面里的大人物,却忘了镜头后面握相机的人。提起侯波,多数人只知道她拍过毛主席,可真翻她的经历才发现,这个山西姑娘哪里是普通摄影师——14岁揣四块银元闯革命,用胶片当武器,把整个红色时代都钉进了历史,比镜头里的故事猛多了。
文|张牧之
编辑|张牧之
《——【・前言・】——》
很多人看老照片只盯着画面里的大人物,却忘了镜头后面握相机的人。提起侯波,多数人只知道她拍过毛主席,可真翻她的经历才发现,这个山西姑娘哪里是普通摄影师——14岁揣四块银元闯革命,用胶片当武器,把整个红色时代都钉进了历史,比镜头里的故事猛多了。
14岁揣银元投革命:从纺线姑娘到领袖摄影师侯波原名叫阎千金,1938年改这名时,还在山西夏县的土坯房里纺线。那天听邻村人说“中条山有游击队抗日”,14岁的她跑回家跟奶奶说要去,老太太没拦着,摸出个破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四块磨得发亮的银元:“孩子,危险就回来,自己顾好自己。”
揣着这四块银元,她走了半个月到中条山,后来又被派去延安。在延安妇女合作社纺线时,她遇见了徐肖冰——这个戴眼镜的战地摄影师,正拆着旧相机教队员修机器。侯波凑过去看,徐肖冰就顺手教她装胶片,没教材就画草图,胶片不够就用过期正片反复试拍。
谁能想到,这个连相机按钮都分不清的姑娘,后来会成中共中央办公厅摄影科科长。对外公开的七百多张毛主席照片里,四百多张是她拍的——从开国大典到毛主席南巡,她的镜头总能抓着领袖最软的瞬间。1949年香山合影时,毛主席拉着她站中间:“女子也是主心骨”,这张照片她藏了三十年,就像藏着自己从纺线姑娘到摄影战士的逆袭路。
开国大典探身拍升旗:用命拼出来的历史瞬间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侯波把身子探出护栏半米多。她手里攥的是德国莱卡相机,还是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前一晚她拆了三次镜头清理灰尘,胶片用油纸包了五层,就怕错过这一秒。
毛主席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瞬间,她的快门同时按下。这张《开国大典》后来成了国宝级照片,可没人知道,她当时差点从城楼上摔下去——旁边的警卫员赶紧拉她一把,她还顾着看取景器:“再等会儿,还有升旗的镜头。”
同一时刻,丈夫徐肖冰在城楼另一侧拍电影。这对夫妻一个拍照片一个拍胶片,把开国大典的每一声欢呼、每一面红旗都记了下来。前一天他们熬到后半夜,徐肖冰给摄影机上油,侯波数胶片,两人都没敢合眼——他们知道,手里的不是机器,是给后人看的历史。
朝鲜战场的胶片战争:相机比枪还金贵1950年11月,徐肖冰带着摄影队跨过鸭绿江。他们的装备里,35毫米苏联摄影机比枪还金贵,胶片用铁皮盒装着,队员们都揣在怀里焐着——零下四十度的天,胶片冻硬了就拍不了,只能用体温捂软。
在长津湖,队员杨序忠拍完最后一组志愿军冲锋的镜头,倒在雪地里没起来。徐肖冰跑过去时,发现小杨怀里还抱着胶片,手指冻在快门上,掰都掰不开。后来他们把这卷胶片洗出来,里面全是战士们冲向前线的身影,成了《朝鲜西线大捷》里最戳人的片段。
这群拿相机的人,比战士还敢拼。第二次战役时,他们跟着38军夜行军,为了拍敌机轰炸,从隐蔽的山洞里冲出来,趴在雪地里拍。有次遇到三个掉队的美军,徐肖冰让队员举着相机假装是武器,用刚学的英语喊“放下枪”,居然真把人俘虏了。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他们拍了近两万米胶片,每一米都是拿命换的。
30年藏照片:镜头里的领袖温度侯波有张《毛泽东与顽童》,压在箱子底三十年没敢拿出来。照片里毛主席蹲在地上,给个穿补丁衣服的孩子剥糖,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眼睛笑成了月牙。那是1952年在中南海拍的,当时没人敢公开这种“不严肃”的领袖照片——直到八十年代,这张照片才第一次见报。
在中南海工作的十二年里,她拍了4773幅作品,多数都像这样,藏在资料库里等时机。她知道自己的镜头不能只拍“高大上”,更要拍领袖的真性情。有次毛主席看报纸,她蹲在旁边想抓拍,没成想主席突然喊她:“侯波,你怎么总用一只眼睛看?”她赶紧说“取景框只能用一只”,主席笑了:“眼睛针对问题够用就行,做事也一样。”
这话她记了一辈子。后来有人问她,拍毛主席最难的是什么,她说“是等瞬间”——不是等摆好的姿势,是等主席跟农民唠嗑、跟孩子玩笑的瞬间。那些藏了几十年的照片,不是不敢公开,是想等一个能看懂“领袖也是普通人”的时代。
晚年撒骨灰:镜头外的最后约定2009年,85岁的侯波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她对着话筒说:“我没什么本事,就是把该记的都记下来了。”台下坐着她和徐肖冰合作的《路》画册团队——这本1989年出版的画册,拿了全国优秀摄影画册金奖,里面全是他们从延安到北京的摄影故事。
徐肖冰2009年去世后,侯波把两人的相机都捐给了国家博物馆。2017年11月16日,她走完了88岁的人生,临终前跟儿女说:“把我骨灰撒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你爸是杭州人,我要陪着他,继续看这好时代。”
这个14岁揣银元闯革命的姑娘,到最后都没忘自己的根。她的镜头记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从延安窑洞的油灯,到开国大典的红旗,再到改革开放的高楼——而她自己,成了镜头外最动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侯波摄影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红色摄影师:侯波与徐肖冰》,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
《开国大典摄影纪实》,《中国摄影报》2019年10月特刊
《朝鲜战地摄影队档案》,军事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侯波访谈录》,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2008年播出稿
《中国摄影史・红色卷》,中国摄影出版社,2021年版
来源:卷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