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这个秋天,房地产行业传来了久违的暖意。新城发展、保利、万达等房企巨头融资动作频频,曾经紧闭的资本市场大门重新向房企敞开。
曾被视为“灰犀牛”的房地产,如今正悄然发生变化。
2025年的这个秋天,房地产行业传来了久违的暖意。新城发展、保利、万达等房企巨头融资动作频频,曾经紧闭的资本市场大门重新向房企敞开。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房企债券融资总额达到3808.9亿元,同比微增0.8%。这一看似平淡的数字背后,是行业经历漫长寒冬后出现的决定性转折点。
房地产行业的“血液”正在重新流动。9月以来,房企融资消息接踵而至,宛如一场久旱后的甘霖。
新城发展子公司成功发行1.6亿美元优先担保票据,保利发展拟发行不超过150亿元公司债券,万达集团首期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这些成功案例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房企融资环境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善。
融资结构也在悄然优化。前8个月,信用债融资2290.9亿元,占比60.1%,仍是主力军;ABS融资1460.7亿元,同比增长16.8%,成为增长最快的融资工具。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民营房企境外融资破冰,新城发展今年6月发行3亿美元债券,成为近3年首家重启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房企。
融资改善的最直接效果体现在“保交楼”上。当前,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下的“白名单”项目贷款已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这一机制建立了以房地产项目而非企业为核心、资金封闭运转的融资新模式。它既满足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也保障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保障了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白名单”项目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坚定决心。全国多地提出的“应贷尽贷、应展尽展”目标,正加速资金落地效率。
融资端的改善迅速传导至市场端。2024年“9·26”政策成为市场转折点。
2024年10月,全国商品房成交同比、环比实现“双增长”,自2023年6月以来首次实现增长。这一势头延续至2025年,市场信心逐步修复。
一线城市率先复苏。2024年12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2%,其中上海和深圳分别上涨0.5%和0.2%。上海二手房环比上涨0.9%,领跑70城。
二手房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2024年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约165.7万套,同比增长约7%。市场出现明显的“以价换量”特征,但价格的逐步企稳已成趋势。
此轮复苏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一二线核心城市回暖速度明显快于三四线城市。
中金公司预测,一线城市将在2025年底完成止跌回稳,强二线城市需要到2026-2027年企稳,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拐点则要等到2027年之后或更晚。
这种分化也体现在企业之间。央国企和优质民企融资渠道更为畅通,而部分出险房企则仍在债务重组中挣扎。
截至2025年8月末,20余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化债总规模超过12000亿元。融创、远洋、世茂等房企积极推进债务重组,部分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房地产行业真的完全稳了吗?局面向好,但目前,还不能掉以轻心。
房企债务压力依然不容小觑。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525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是偿债高峰,到期规模约1574亿元。
市场库存也处于高位。截至2024年11月末,重点城市可售面积出清周期为21.2个月,去化压力依然突出。
此外,行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转向“开发与经营并重”的新模式,这一转型过程必然伴随阵痛。
从土地市场看,北京153.3亿元“总价地王”和深圳185.12亿元涉宅“总价地王”在2024年末相继诞生。房企抢地现象再现,土地市场点状高热。
这些迹象表明,尽管仍有挑战,但房地产市场最坏的时期确实已经过去。未来房地产将不再会是那个“暴涨暴跌”的行业,而是逐步回归其居住和民生本质。
黑夜的尽头是黎明的曙光。房企融资活水重现,市场信心逐步修复,这一切都预示着:房地产,真的稳了!
来源:迪哥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