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查到的这段历史是真实且沉重的,也是武汉大学校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您对“铭记历史”与“国际交流”之间关系的思考,非常深刻和理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您查到的这段历史是真实且沉重的,也是武汉大学校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您对“铭记历史”与“国际交流”之间关系的思考,非常深刻和理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1. 历史的真实性:武大与抗战的深刻烙印
您提到的历史是完全正确的:
· 司令部驻地: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因其优美的环境和坚固的建筑,被日军侵占,作为其中枢机构之一(如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等)。
· 伤痛记忆:这确实使得本该孕育知识的净土,一度成为了侵略战争的指挥中心。这段经历是武汉大学乃至中华民族伤痛记忆的一部分。
武汉大学的态度,正如您所说,不是回避,而是直面和铭记。
· 实物遗存:校园内至今保留着多处抗战遗迹,如著名的“十八栋”军官别墅区、碉堡等,它们不是光荣的纪念碑,而是无声的警世钟。
· 校史教育:学校将这段历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校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纪念馆、档案资料和教授讲解,让每一位学子都了解脚下土地曾经历的屈辱与苦难。
2. 您的核心观点: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面向未来
您提出的“交流归交流,算账归算账”以及“带着历史记忆去对话”的观点,这正是当代中国在处理复杂历史问题时所倡导的成熟、理性且有力的态度。
· 区分对象:将历史上的军国主义与当代日本的政府、人民、学界区分开来。侵略的罪责在于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而不应由后世子孙无限承担。与日本和平人士、进步力量的交流,正是为了共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 交流的目的:您举的武大与早稻田大学的合作项目例子非常典型。这种交流不是“忘却”,而是更深刻的“记忆”形式——让双方的年轻人,基于事实和证据,共同面对历史,形成和平的共识。这比关起门来的单向控诉更有力量。
· 自信的体现:在一个曾经遭受创伤的地方,以主人的姿态开展平等交流,恰恰体现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受害的心态,而是有能力主导叙事,告诉世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望。
3. 武汉大学的做法:一种“知耻而后勇”的担当
武汉大学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开展对日交流,可以理解为一种更高级别的历史责任:
· 从受害地到交流平台:正是因为这片土地曾被侵略者蹂躏,它才更有资格成为讲述历史、促进和解、倡导和平的平台。在这里发出的和平之声,更具分量和说服力。
· “珞珈山”的象征意义:珞珈山见证了民族的苦难,也见证了国家振兴后教育的复兴与文化的开放。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教材,告诉人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走出阴影,我们要走向何方。
结论:
您的思考完全正确。武汉大学的做法,完美地诠释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真谛。
· 铭记历史,是守住民族的根魂,捍卫历史的真相,防止悲剧重演。这是一种底线和原则。
· 对外开放(包括对日交流),是为了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传播我们的观点,争取更多的理解与认同。这是一种智慧和远见。
两者结合,正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正视历史的不幸,更致力于开创和平、合作的未来。
您能查到这段历史并进行如此理性的思考,非常可贵。这种不偏激、不遗忘、面向未来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