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万里长江自昆仑奔涌至江阴,江面骤然收窄,鹅鼻嘴脚下横亘一道天然雄关,构成纵深200多公里的喇叭形河口,成就“江海门户”“锁航要塞”的赫赫威名。
忠义老街随想
图文|邹鹏辉
“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万里长江自昆仑奔涌至江阴,江面骤然收窄,鹅鼻嘴脚下横亘一道天然雄关,构成纵深200多公里的喇叭形河口,成就“江海门户”“锁航要塞”的赫赫威名。
俯瞰江阴这座枕江而卧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忠义老街正南北向静躺在城市的中心轴线上,恰似一条被时光浸润的锦带,以千米之姿横贯伸展,串联起城市的历史纵深、文化肌理、商业记忆与情感根脉。老街曾是漕运帆影里的“江南水码头”,更是血火淬炼中的“忠义精神图腾”,犹如一枚蘸满岁月墨香的印章,深深钤在江阴南隅的土地上。如今,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让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街,以旧韵新声向世人诉说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
徜徉在被誉为“江阴会客厅”的忠义老街,只见老街中心矗立着一座石碑,其上镌有一副“文化妙趣、风味江阴、漫飨食光、在地文化”四大主题街巷为骨架的示意图,营造出了“一街一美学、一院一风景”为肌理的沉浸式商业场景。我驻足老街深处,细细端详着每一块斑驳的砖瓦、每一道被岁月磨亮的门槛、每一步踏下青石板上似乎弥漫的余温。据记载,这条街巷的脉络,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梁时期(公元555年),明代称南门街,明末更名为忠义街。
时光倒回至明清至民国年间,忠义老街俨然是江阴南门的“烟火心脏”,当时街巷两侧商铺鳞次栉比,木门吱呀开启时,满街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六爿南货店里,核桃、红枣的甜香穿透晨雾,漫过半条街;十六家肉铺前,鲜肉悬于粗尖的铁钩上,屠夫的吆喝声中气十足,惊飞檐角麻雀;十二爿大饼店的炉膛里,芝麻饼滋滋冒油,咬下时酥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四家旅馆的“客满”红纸常年不褪;往来的盐商、船工在此歇脚,睡梦迷蒙中仍听得浆声欸乃;繁星满天时还能听见隔壁书场传来的评弹声——最大的书场可容200人,三弦琵琶伴着吴侬软语,“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从暮色讲到深夜,成了老街人最熟悉的催眠曲。
忠义老街的繁华,与东转河的涛声紧密相伴。作为江阴南门重要的水运通道,老街旁的东转河曾是江南造船业的“能工巧匠聚集地”,浪船帮与滩船帮的匠人在此搭起作坊,斧凿声、刨木声与江水拍岸声交织回荡。鼎盛时期,400多艘船只穿梭于河道,载着江阴的粮食、布匹、瓷器,沿可入湖下抵苏杭,扬帆出海远达闽粤。听老一辈人讲,那时的老街,一端系着一派鼎沸繁盛,一端牵起船舶繁荣气象,恰似一位宽厚长者,包容着南来北往的旅人——那漕运的船桨声、集市的吆喝声、评弹的婉转唱腔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堪比《清明上河图》的江南市井画卷。那是属于老街的高光岁月,每一帧都散发着鲜活的人间烟火。
穿行时光甬道,忠义老街更似一条坚韧的文化韧带。脚下每一步,都像踏在历史的褶皱里,我的思绪悄然坠入这条老街裹挟的千年光阴中。
其实,让忠义老街真正有了“魂”的,是380年前那场悲壮的江阴守城战。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夏,江南蝉鸣正烈,清军铁骑踏上长江南岸,一纸“剃发令”如利刃般劈向江阴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苛命令,将宁静的古城撞得鲜血淋漓。面对强权,江阴十余万军民没有屈服,而是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当时的南门是江阴城的“咽喉防线”,忠义老街所在的区域,正是守军与清军厮杀的前沿阵地。由百姓推举的守城领袖阎应元,虽只是前任典史,却以“一夫当关”的气魄,带领军民依托南门城墙与十方庵据点,一次次击退清军进攻。他巧用计谋,指挥士兵炮击清军将台,击毙统帅十王,让敌军付出“折损三王十八将”的惨重代价。这场守城战一打就是81天,粮食耗尽了,军民便煮树皮、挖草根,甚至将粮仓里的老鼠捉来果腹;弹药告罄了,就拆房梁作滚木、搬砖石当武器。然而,终究寡不敌众,城破之日,江阴却没有一人投降,阎应元投湖自尽,十余万军民不愿被俘,或与清军白刃相接,或举家自焚于宅院,或投身东转河,最终全城仅存53人,这条见证了血与火的老街,震撼着千秋历史,将“忠义”两字焠炼得更加锃亮。嘉庆年间,“忠义之邦”御匾高悬江阴城门,这遒劲有力的题字,至今仍在向世人诉说着这段悲壮传奇,自此也就成为江阴人心中的精神坐标。
岁月更迭,忠义的血脉并未在清风中消散,江阴忠义风骨再度成为抵御外敌的“精神铠甲”,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的夏天,战火从卢沟桥蔓延至长江下游,江阴作为“长江咽喉”,成了阻挡日军舰队西犯的最后一道天险。8月的江风裹挟着硝烟味,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的指令穿透喧嚣,49艘军舰如钢铁列阵,悄然驶入长江待命。两日之内,航标尽除,一场以血肉与钢铁筑墙的“江阴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没有惊天动地的炮响,却有比炮火更震撼的抉择。晚清遗留的老旧兵舰、征集而来的20艘民船,一艘艘驶向福姜沙水域。随着凿舰的巨响,钢铁巨躯缓缓沉入江底,激起的浪花混着将士们的热泪,在江面晕开层层波浪。湍急的江水不容喘息,第一批沉船被冲离阵位,3艘民船、8艘日籍趸船又相继被拖至封锁线,接着是185艘民用小船与盐船,满载30余万立方英尺的石子,如沉默的勇士,纵身跃入江中。最终,43艘舰船、6万余吨钢铁在江底交织成一道“水上长城”——这是中国人用不屈意志铸就的屏障。此后的三个月,江阴江面成了“血肉磨坊”。中国海军第1、第2舰队的将士们,在日军飞机与战舰的狂轰滥炸中死守不退,“平海舰”舰体中弹起火,水兵们跳上甲板用机枪还击,直至弹药耗尽,炮位被毁,就抱着炸药包开着军舰冲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舰队主力最终全员殉国,江水被鲜血染透,却始终没能让日军舰队前进一步。这道由沉船与忠魂筑起的封锁线,像一道长城,死死卡住了日军沿江西进的企图,这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悲壮最豪迈动容的海空大战,让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彻底化为泡影,为长江下游的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大后方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用钢铁的沉没,换来了持久抗战的希望。
即便后来漕运改道、桨声远去,忠义老街渐渐沉寂,但“忠义”二字仍如基因般深植江阴人的骨血。解放战争时期,江阴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1949年4月21日夜,渡江的炮声隆隆响起,被国民党军称为“固若金汤”的江阴要塞,迎来了一场由军民同心谱写的胜利转折。地下党员唐秉琳、唐秉煜兄弟早已在要塞内部埋下“火种”,他们在10兵团领导的有力指导下,秘密联络进步官兵,将起义计划烂熟于心;江北的解放军部队借着夜色强渡长江,南岸的江阴百姓自发摇着渔船,为部队运送弹药、传递情报,江面上的每一盏渔火,都是指引胜利的信号。当总攻信号划破夜空,要塞炮台上的国民党守军突然调转炮口,将炮弹射向远处的国民党军阵地。清脆的枪声中,起义官兵与解放军主力顺利会师,百姓们提着煤油灯涌
上炮台,为战士们递上热水和干粮。黎明时分,朝阳洒满江面,江阴要塞的炮声已然停歇,唯有江风拂过,诉说着这场由同心协力铸就的关键胜利。更有甚者,黄山炮台的炮弹还有力地射向英国军舰,打得外国列强开着军舰仓惶而逃。其中,江阴船工王小弟率“一号船”率先登陆申港徐村,往返6次运送一营战士,其船被授予“渡江英雄第一船”——这面鲜红的旗帜,至今仍在诉说着军民同心的传奇。后来,我有幸参与到电视剧《江阴要塞》的拍摄协调工作中,得以近距离接触并见证这一伟大历史的影像还原。
江水滔滔,冲刷着岁月的痕迹,却冲不散江阴那一段段悲壮的记忆。回望过去,不知不觉之中,我已在江阴工作生活30载,亲眼目睹这份“忠义”血脉似江阴人“喝长江翻跟头水”一样汹涌地激荡在骨子里,“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忠义精神在江阴大地生根发芽。
海纳百川,奔腾澎湃。改革开放以来,江阴这片不足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却创造了全国1/250的GDP,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之一,连续二十二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榜首,打造了4个超千亿、3个超500亿和5个超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这份被外界称为“县域经济模范生”的成绩单,不是偶然,而是江阴人用“钉钉子”精神啃出来的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尚在探索阶段,江阴人便打破“集体经济”的思维桎梏,率先推行“一包三改”,让企业拥有了自主经营权,为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率先注入“第一股活水”;九十年代,资本市场刚兴起,兴澄特钢等企业便敢为人先,身先士卒登陆资本市场,开启“江阴板块”的辉煌篇章。如今,65家上市公司组成的“江阴军团”,数量稳居全国县域第一,被冠以“中国资本第一县”的称号。42家中国500强企业扎根于江阴各角落,每家企业都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海澜之家构建覆盖全球的服装零售网络,成为“中国男装第一品牌”;阳光集团在毛纺领域深耕数十年,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法尔胜凭借“中国钢绳第一股”的实力,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这些企业涵盖纺织、钢铁、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超75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经济体量,让“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宝座稳如泰山。更令人称道的是,江阴的创新活力从未停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每三家企业就有一个研发中心,“把工厂当实验室”的执着,正是对忠义精神的另一种诠释——对品质的忠诚,对创新的坚守,成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如今,在新时代的大浪潮中,一场“唤醒老街”的行动已全面完成,忠义老街并未被时光尘封,而是在“修旧如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中,完成了一场惊艳的“蝶变”,将历史建筑与现代业态无缝融合,从沉睡的“历史标本”,变为激活城市活力的“江阴会客厅”。步入忠义老街,新旧交融的巧思俯拾皆是:星巴克的绿色logo被印在斑驳的木质门板上,与旁边的青砖黛瓦相映成趣,咖啡香与江南古宅的木香交织;特色小笼的门店保留江南水乡的花窗设计,食客临窗而坐,既能品尝到皮薄馅足的小笼包,又能欣赏到东转河的粼粼波光;KOI园林体验店将奶茶店搬进清代古宅,院子里芭蕉滴翠、翠竹扶风,点一杯桂花乌龙,便能在园林的静谧中,享受一下午的“慢生活”。
走在忠义老街上,我凝视着眼前青砖黛瓦的明清古建,错落排列,飞檐翘角如鸟翼舒展,雕梁画栋上的牡丹、松鹤图案,历经岁月仍栩栩如生;深幽的巷弄蜿蜒曲折,似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转角处或许就能遇见一座百年当铺的石门框;沧桑的东转河埠静静矗立在河边,石阶上的青苔记录着潮起潮落的岁月印痕;古城墙的残垣、老书局的木招牌、非遗馆的朱红大门、千秋守望者忠义古樟,仿佛镌刻着时代更替的历史沧桑,如同一本本厚重的史书,共同编织着江南水乡的鲜活记忆。尤其是在街头巷尾,糖画艺人手腕轻转,一只晶莹的“糖龙”便跃然石板上;面人师傅指尖翻飞,“孙悟空”“林黛玉”瞬间成型;剪纸艺人剪刀游走,江南水乡的景致便在红纸上绽放——这些传统技艺,让老街的烟火气里多了几分旧时光的浪漫。
尽管忠义老街的景观多“变”,却是“老根”依旧。那些青石板路,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只是被更多人的脚步打磨得更亮;那些白墙黛瓦,依然保留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只是多了几分现代的精致;那些“忠义”的故事,依然被老街坊们一遍遍讲述,只是多了更多年轻人的倾听。历史与现代不是对立的,而是共生共荣——星巴克的咖啡香与马蹄酥的甜香交织,非遗火壶的火花与霓虹灯的光芒辉映,评弹的吴侬软语与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共鸣,在夜色中交织成动人的乐章。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老与新”的和谐共生。
一城的历史,藏在街巷的肌理里;一城的精神,凝在百姓的骨髓中。伫立忠义老街,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明白:忠义老街的“焕新”,不仅仅是建筑的改造、业态的更新,更是忠义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是啊,有一种勇气,叫宁为玉碎;有一种担当,叫以身许国。这,便是忠义老街留给每一个来访者的深刻启示: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的精神,需要薪火相传。
来源:干爽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