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酒精这东西,早就不是“助兴小玩意”,而是真真正正列入一级致癌物的“老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2年就把酒精放进了这个名单,而到了2024年,全球因为饮酒导致的癌症患者已经突破了100万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酒精这东西,早就不是“助兴小玩意”,而是真真正正列入一级致癌物的“老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2年就把酒精放进了这个名单,而到了2024年,全球因为饮酒导致的癌症患者已经突破了100万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
很多人喝酒不是图醉,是图个气氛、应个场合,甚至有人觉得“适量喝点,对身体好”。但很遗憾,这个“适量”,其实并不存在。
只要你喝了,哪怕是一口,体内的代谢反应就已经开始“出错”。乙醇一旦进入身体,肝脏就会把它代谢成乙醛,这玩意是明确的致癌物,跟香烟里的焦油、PM2.5一个级别。
有人说自己酒量大,喝不醉,没事。但这恰恰是乙醇脱氢酶活性低的表现,乙醛在体内堆积得更久,对细胞的伤害更深。你以为你在“扛酒”,其实是身体在硬撑。特别是东亚人群,约一半携带乙醛代谢酶ALDH2的“低活性”基因,这意味着我们天生就更容易被酒精伤害。
如果你以为喝红酒就比白酒健康,那恐怕是被营销骗了。无论是啤酒、白酒、葡萄酒,甚至是高度提纯的烈酒,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乙醇含量。只要含酒精,风险就一样。所谓红酒里的“抗氧化物”,你吃一小碗蓝莓就能补回来,根本不值得以癌症风险为代价。
说到这儿,有人会想,难道不能喝一点点?偶尔浅尝也不行?科学的回答是:一滴也别喝。2024年,《柳叶刀》公共卫生子刊的一项全球研究再次确认:没有任何饮酒水平是“安全”的,哪怕每天只喝半杯,也会增加乳腺癌、食管癌、肝癌等的患病风险。
这几年,代谢异常已经成了癌症的“温床”。酒精的代谢负担极重,会打乱肝脏代谢节律,升高血糖,扰乱胰岛素分泌,还会促进脂肪在肝脏堆积,直接推着你往脂肪肝、糖尿病、胰腺炎这些慢性病的方向走。癌症的种子,就藏在这些“看似没事”的代谢紊乱里。
在临床上,我们常见到的肝癌患者,很多都有一个共性:长期饮酒。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酒精刺激肝细胞、再生、坏死、突变的结果。酒精不是直接杀死你,而是每天在你身体里“磨刀霍霍”,等到你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你可能还听过“喝酒助眠”的说法。事实是,酒精确实可以缩短入睡时间,但也会严重干扰深度睡眠,导致第二天精神更加疲乏。长期靠酒精入睡的人,睡眠质量普遍更差,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下降,甚至更容易抑郁。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饮酒往往和高危行为绑在一起。比如熬夜、抽烟、暴饮暴食,甚至暴力行为。一个醉酒的晚上,常常牵出一连串“多米诺效应”,对身体的伤害远比喝酒本身更广泛、更隐匿。
在社会层面,酒文化太根深蒂固。从“感情深,一口闷”到“无酒不成席”,酒几乎成了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但润滑剂也可能是破坏健康的毒药。我们需要的不是“劝酒技巧”,而是敢于说“不”的勇气。你不喝酒,不代表你不给面子,只是你更懂得为自己负责。
有人说,那我不喝了,但朋友聚会怎么办?你完全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无酒精饮品,比如气泡水、柠檬茶、无糖水果汁,照样社交、照样畅聊。健康不会让你失去朋友,反而会让你成为那个“更清醒、更值得信赖”的人。
很多年轻人现在开始“戒酒挑战”,甚至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叫“sobercurious”,就是对“清醒生活”感兴趣,主动减少甚至拒绝酒精摄入。这不是潮流,是一种更理性的自我觉察。真正的成熟,是学会拒绝那些看起来“合群”,但其实在伤害你健康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肠道菌群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酒精是杀菌高手,尤其对益生菌影响极大。长期饮酒会导致肠道屏障受损,炎症反应上升,甚至让免疫系统“误伤自己”,这也是一些慢性炎症和癌变的基础。
如果你真的关心自己的身体,那从今天起,控制饮酒频率就是你能做的第一步。不是“等我身体出问题了再戒”,而是现在就把酒杯放下。戒酒不难,难的是面对身边那些劝你“喝点没事”的人。但身体不会骗你,它会用最真实的方式反馈你每一次的选择。
每当有人问我:“医生,我是不是要戒酒?”我都会说:“你不需要我说,你的身体已经在告诉你了。”脸红、心跳加快、胃不舒服、第二天头痛,这些都不是“酒劲儿”,而是你身体在发出警告信号。只是你一直在忽略。
也不是说你喝了一口酒就会得癌症。但现实是,癌症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你每一次选择喝,都是在往那个方向靠近一点点。不怕的不是喝一口,而是你总觉得“没关系”。
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戒酒,那就先从不给别人倒酒做起。不让别人喝,其实也是一种善意。很多人不是自己想喝,是不好意思拒绝。你不劝酒,别人也更容易坚持下去。健康是一个人的事,但也可以是大家的共识。
到2024年,全球已有超过100万人因饮酒患癌,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沉没成本。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喝过的酒,但可以从今天开始,让身体不再承受酒精的代价。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赵方辉,张丹.全球饮酒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601-606.
2. 刘晓瑜,陈雪峰.酒精与癌症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4,31(4):289-294.
3. 胡文亮,李佳宁.饮酒行为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健康意义[J].营养学报,2023,45(2):157-162.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