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钱,现在每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在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一家皮具加工厂里,村民黄女士一边熟练地缝制手提包,一边笑着说。
“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钱,现在每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在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一家皮具加工厂里,村民黄女士一边熟练地缝制手提包,一边笑着说。
富林镇农村留守妇女多,就业需求大。近年来,该镇以“妈妈岗”就业模式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小手工业+家门口就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妈妈们“顾家”与“增收”不再两难。目前,富林镇的“妈妈岗”不仅托起了170个脱贫家庭的希望,更激活了约1000个农户的增收引擎。据统计,全镇小手工业已投产项目43个,吸纳当地劳动力近2800人就业,年销售额突破1.4亿元,年利润达2300万元。
富林镇皮具加工厂里的“妈妈岗”
盘活“沉睡资源”,为“妈妈岗”腾出发展空间
富林镇的“妈妈岗”故事,始于一场“向存量要增量”的资源盘活行动。过去小手工业分散、场地不足,当地想了一招“腾笼换鸟”破局:一方面,镇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企业,全面摸排闲置厂房、土地,先后在高一村灰沙潭自然村整合8000平方米闲置土地、民主村摸排1000平方米闲置地,累计腾出近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另一方面,聚焦皮具加工、电子组装服装缝制、藤编工艺等劳动密集、门槛较低的产业,吸引43家企业入驻,形成“村村有工坊、镇镇有集群”的产业格局。目前,这些“妈妈岗”企业已直接带动约2750名农村妇女就业,其中170名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
富林镇皮具加工厂里的“妈妈岗”
架起“供需桥梁”,让“妈妈们”端稳“就业碗”
以前富林镇的妈妈们想打工,要么离家远顾不上娃,要么没技术没人带。为此,富林镇创新实施“雁阵领航”行动,定期组织小手工行业协会技术交流、业务培训,40多家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同时,依托“爱姐巾帼志愿服务队”走村入户,摸清妇女就业意愿与技能短板,同步对接企业整理弹性岗位需求,量身定制“妈妈岗”——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适中、就近就能上岗。此外,驻镇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镇内企业与外部厂商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并成功申报3个“乡村振兴车间”,让“妈妈岗”订单更稳、保障更足。
“爱姐巾帼志愿服务队”走村入户,了解妇女就业意愿与技能短板
培训“授人以渔”,让“指尖技艺”变“增收底气”
为破解“有岗无人、有人无技”的瓶颈,富林镇打造“需求摸排—定向培训—岗位匹配”的闭环机制。即企业下“订单”明确技能标准,协会列“菜单”设置课程,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线上直播答疑,“一对一”师傅带徒。截至目前,已开展皮具制作、电子元件加工等技能培训10期,覆盖371人次。培训后,90%以上妇女实现“培训即上岗”,就业妇女年人均增收超3万元,小手工业真正成了家庭增收的“稳定器”。
富林镇开展皮具制作技能培训
优化“服务生态”,为“小产业”注入“大动能”
产业发展离不开“硬支撑”。富林镇以“营商护航”行动为抓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近年来,该镇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40公里,打造Y690线大坪至云利等3条示范路,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粤海集团集中供水工程缓解圩镇用水压力,让企业生产、群众生活用水更安心;协调电力部门更换两座大型变电站,升级镇域电网,彻底解决电压不稳、频繁跳闸等问题。“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厂门口,水电供应稳定,我们扩大生产的信心更足了!”富林镇新讯电子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冯先生坦言。
云安区富林镇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
文 | 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云安宣
图 | 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