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能源革命的进程中,多结叠层太阳能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效光伏的“终极路线”。其中,钙钛矿/硅双结(2-J)已经刷新了效率纪录,但要进一步逼近理论极限,还需要在其上再叠一层高带隙钙钛矿,构建三结(3-J)结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受制于相变不稳定性:中间层的
打破相变瓶颈,三结钙钛矿/硅电池再创新高!
在新能源革命的进程中,多结叠层太阳能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效光伏的“终极路线”。其中,钙钛矿/硅双结(2-J)已经刷新了效率纪录,但要进一步逼近理论极限,还需要在其上再叠一层高带隙钙钛矿,构建三结(3-J)结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受制于相变不稳定性:中间层的FAPbI₃钙钛矿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从α相转变为无效的δ相,而顶层富溴钙钛矿则在光照下发生离子分离。这些问题导致器件效率和稳定性难以保证,也成为3-J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
在此,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Fuzong Xu 和Stefaan De Wolf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分子调控策略:在钙钛矿晶格中引入3-氨基丙酸(3A)阳离子。这种分子携带的羧基(–COOH)能够与钙钛矿中的Pb²⁺、Cs⁺和FA⁺形成额外配位键,从而显著提高相变能垒,抑制缺陷生成。借此,他们不仅稳定了中间层和顶层钙钛矿的相结构,还同时改善了界面电荷传输。最终,实现了28.7%光电转换效率、面积为1 cm² 的高效三结电池,并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了优异的稳定性。这一成果为高效可规模化的多结光伏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成果以“Stabilized perovskite phases enabling efficient perovskite/perovskite/silicon triple-junction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Fuzong Xu为一作兼通讯
相稳定的关键突破:羧基分子的魔力
研究团队首先从中间层钙钛矿(~1.5 eV FAPbI₃)入手。传统工艺中,该材料在湿度和热循环下极易发生 α→δ 相转变,导致电池报废。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比较了两类分子:一类是常见的丙基铵(3C),另一类是带有羧基的3-氨基丙酸(3A)。结果发现,3A的效果远超3C:在60%湿度下,3A修饰的薄膜延迟了δ相生成(图1a);升温退火时,3A样品甚至在140°C下仍能保持δ相不转变为α相(图1b)。背后的机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得到验证。模拟显示,3A中的–COOH与Pb²⁺、FA⁺等阳离子形成额外氢键和配位键(图1c),显著提高了相变能垒(图1d),并增加了缺陷形成能(图1e)。换言之,δ相的生成和迁移被牢牢“锁死”。同时,在顶层富溴钙钛矿中,3A同样能抑制光致相分离:对照样品在10分钟光照下就出现低带隙相,而3A样品在45分钟后仍保持稳定(图1f)。这意味着,3A分子一举解决了中层和顶层的相变顽疾。
图1:3A分子显著提升钙钛矿相稳定性
从晶格到界面:电子性能全面提升
稳定性只是第一步。要实现高效率,还必须优化电子性质。研究者们发现,3A修饰的钙钛矿薄膜不仅发光强度更高(图2a),而且载流子寿命从对照的1.39 μs 延长至2.33 μs(图2b),显示非辐射复合被显著抑制。在界面层面,优势更为明显。透射电镜结果揭示,对照样品在钙钛矿/自组装单分子层(SAM)界面存在大量空洞,而3A修饰后界面致密无缺陷(图2c)。计算进一步表明,界面结合能由–1.38 eV 提升至–2.15 eV(图2d),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更强。电荷密度分布图则清晰展示了更高的界面电荷积累。最终,这些改进转化为更快的光生载流子提取速度(图2e)。简单来说,3A不仅稳住了晶格,还顺带“打磨”了界面,让电子高速通行。
图2:电子与界面性能改进
单结性能验证:更强更耐久
为了验证通用性,团队先在单结电池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中间层钙钛矿电池的效率从24.1% 提升至25.4%,顶层电池则从13.1% 提升至14.6%(图3b)。更重要的是,3A修饰的电池在85°C、85%湿热条件下运行1000小时后仍能保持近90%初始效率(图3c),在最大功率点跟踪中则稳定工作1300小时几乎无衰减(图3d)。相比之下,对照组在几百小时内便快速失效。这说明,3A策略兼具“高效率+长寿命”双重优势,并且适用于多种带隙和成分的钙钛矿材料。
图3:单结性能验证
三结整合:效率与重现性双提升
真正的考验是三结整合。研究团队在硅底电池之上依次叠加3A修饰的中层和顶层钙钛矿,构建出完整的3-J结构(图4a)。统计结果显示,采用3A修饰后,器件参数分布明显收窄,效率方差从4.11降至1.19(图4b)。这意味着实验可重复性大幅提升。最佳器件的效率达到28.7%(图4c,d),几乎接近当前报道的最高纪录。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未封装的条件下,这些电池在连续光照900小时后仍保持85%的初始效率,而对照组仅500小时就衰减超过三分之一(图4e)。换句话说,3A让三结电池真正迈向了“又快又稳”的实用阶段。
图4:三结电池集成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直击钙钛矿光伏的核心难题——相变不稳定。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作者用一个小小的羧基分子,稳住了中层和顶层的相结构,同时提升了电子性能和界面质量。最终,他们实现了高效率、高重现性、长寿命的三结电池。展望未来,研究者认为:相稳定性的提升仍是推进钙钛矿光伏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除了3A策略,未来还可以探索更多能与晶格形成额外化学键的分子,进一步强化材料的耐候性和制程兼容性。同时,如何在大面积器件上实现同样的稳定效果,也是迈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可以说,这项工作不仅为三结电池的商业应用扫清了重要障碍,也为全钙钛矿和多结光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分子工程思路。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