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早已陷入公关危机的西贝,通过公众号发布《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一文,内容大概为7岁男孩因妈妈受预制菜争议影响拒绝带他就餐,哭闹着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终妈妈“想通了”。这种以幼童情感绑架公众的宣传,瞬间引发“史诗级拉垮”“消费
9月23日,早已陷入公关危机的西贝,通过公众号发布《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一文,内容大概为7岁男孩因妈妈受预制菜争议影响拒绝带他就餐,哭闹着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终妈妈“想通了”。这种以幼童情感绑架公众的宣传,瞬间引发“史诗级拉垮”“消费儿童煽情炒作”的群嘲,9月25日文章紧急删除。
本月,西贝餐饮与罗永浩餐饮因预制菜问题引爆了大众舆论,这本应是商业领域中常见的产品争议,却随着华与华创始人华杉的高调介入,让大众看到了西贝的公关,屡屡翻车。这场公关翻车的背后,站着西贝合作十年、年费600万的战略顾问——华与华。
随之而来的罗永浩与华杉间的隔空交锋,迅速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各种“罗与罗”广告梗的二创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成为网友们调侃的对象。从罗永浩质疑预制菜时的“硬杠黑嘴”策略,到如今的儿童悲情营销,华与华的创意不仅屡屡触碰公众情感红线。更激发公众对商业咨询过度包装的抵触情绪,华与华成为了这种情绪的宣泄口,陷入了信任危机的泥沼。
华与华的“超级符号”理论,曾是商业咨询领域一颗璀璨明星,在过去的市场环境中,它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通过将复杂的商业问题简化为“视觉符号+重复传播”的公式,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具冲击力的模式,在流量稀缺的时代,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众多品牌打开了成功的大门。蜜雪冰城那可爱的“雪王”形象和洗脑的主题曲,让其在茶饮市场中迅速崛起,以一种亲民、活泼的形象深入消费者心中;西贝的“I莜”标志和独特的品牌定位,也让它从一个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成长为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巨头。
但华与华的“大LOGO、强重复”策略,虽然精准地抓住了注意力经济的本质,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却多次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内容。该规定划定了广告创意的合法边界。华与华的一些广告,虽然在创意上大胆独特,试图以“简单粗暴的重复洗脑”和“引发公众不适的视觉设计”来吸引眼球,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法律的边缘试探。
而华与华在诸多品牌的设计中,其广告往往严重偏离产品本身。如华与华为早阳品牌设计了“只用后腿肉”广告语,实际产品含猪肥膘配料,因违反《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商品信息与实际不符”,被上海监管部门罚款2万元;更有厨邦酱油“晒足180天”宣传。后续经过曝光,实为120天头油、50天二油与10天三油拼凑,本质是“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符合《广告法》第二十八条“以部分事实误导消费者”的违法情,也因涉嫌误导性宣传被消费者投诉,尽管华与华可能本意是为了突出产品的品质和特色,但在实际宣传中未能准确传达信息,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最严重的翻车莫过于,2017年华与华为华夏幸福设计的广告中,中国地图都不是完整的,直接导致企业被没收费用8.8万元并罚款100万元,更使得企业当时陷入严重的舆论危机。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此次西贝舆论危机本身。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是否能想到其他的处理方式。稍微解读下罗永浩的微博其内容暗藏多重可切入的沟通契机。
第一句“好久没吃西贝了”,实则透露出他对西贝的情感基础——在他认知里,西贝是有分量的大品牌,这番表述更像推荐,而非敌意攻击;
第二句“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关键信息藏在“下飞机”里,这暗含罗老师还清债务、解除消费限制的成就感,选择西贝用餐本是心情愉悦下的自然选择,后续吐槽更偏向消费体验后的随口反馈,而非刻意针对。若西贝公关能抓住这一点,及时发信祝贺其债务清零、感谢其优先选择西贝,大概率能化解对立情绪,甚至转化为正面互动;
第三句“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更是暗藏行业破局机遇。罗永浩的核心诉求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不满“未明确告知”,西贝若借此契机,明确将菜品按制作方式分级——如高价位的菜品是大厨现制、中间价是中央厨房配送、部分低价位的简单菜品是预制菜,这样会不会既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又能差异化覆盖不同客群,甚至可打造“餐饮菜品分级开创者”的新定位,实现品牌价值升级。
我们这些行业外的“臭皮匠们”,稍加思考都能洞察到这些沟通与化解舆论危机的思路,那作为深耕餐饮行业多年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收取高额咨询费、号称“专业商业外脑”的华与华,是不是应该比行外人更懂公关逻辑与商业机遇?
华与华的争议,本质上是商业咨询行业“速度与温度”“创意与合规”矛盾的集中爆发。作为企业的“外脑”,咨询机构既要像“超级符号”理论那样捕捉市场本质,更需守住法律与商业伦理的底线。下午当“超级符号”回归服务商业本质的初心,当法律思维成为创意的底层代码,让行业告别“群嘲循环”,走向消费者看的明白、买的安心、花的顺心。
《金刚经》卷首语:“如是我闻”,如闻律师事务所藉此得名。本所发展至今,已逐步成为以金融投资、地产开发、军工科技、能源矿业等为重点服务行业;以政府公共事务、不良资产处置、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投融资与并购、商事与刑事重大争议解决和风险化解、涉外法律服务等为专业特色;以政府机构、上市公司、央企与地方大型国企、世界500 强外企为主要客户,具有专业深度,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知名度的法律服务机构。
作者 刘任治
责编 高萍
如闻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
本文为如闻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本公众号的信息仅作一般性参考,不应视为如闻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针对特定事务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来源:如是我闻Re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