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一个鸡蛋错了?研究发现:60岁后,鸡蛋应该这样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0:00 1

摘要:鸡蛋,餐桌上的“老朋友”,有人视它为天然的营养宝库,也有人担心它“升胆固醇”。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关于鸡蛋的各种说法,真真假假,搞得人头大。但真相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吃对,而不是“吃不吃”。

鸡蛋,餐桌上的“老朋友”,有人视它为天然的营养宝库,也有人担心它“升胆固醇”。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关于鸡蛋的各种说法,真真假假,搞得人头大。但真相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吃对,而不是“吃不吃”。

很多人一过60岁,就开始对鸡蛋“敬而远之”,生怕胆固醇高了、血管堵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容易错失了优质蛋白的好处。鸡蛋里的蛋白质是“完全蛋白”,人体吸收利用率高,对维持肌肉量特别重要。老年人肌肉流失快,鸡蛋反而成了“保肌神器”。

但问题来了——吃蛋黄会不会升胆固醇?早在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就有研究指出,适量摄入蛋黄,对大多数人并不会显著影响血脂,更别说一天一个了。真正该警惕的是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而不是冤枉鸡蛋黄。

60岁以后,鸡蛋的吃法确实需要“升级”一下。建议选择水煮蛋或者蒸蛋,不要天天煎蛋、炒蛋,尤其是加了很多油的那种。这不仅会增加额外热量,还可能摄入过多氧化脂质,对血管不友好。

不要空腹吃鸡蛋。空腹吃蛋白质,消化吸收效率其实并不高,容易造成胃肠负担。更推荐将鸡蛋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吃,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粥,这样既稳血糖,又能延缓饥饿感,对控制体重也有帮助。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吃蛋不如吃全蛋。有些人为了“健康”,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但其实蛋黄中的卵磷脂、维生素A、D、E和胆碱,是认知功能、视力、骨骼健康的重要支持。尤其是胆碱,对老年人预防记忆力衰退有益,别轻易丢掉。

吃鸡蛋也不是越多越好。60岁以上人群一般每日摄入1个全蛋已足够,如果有运动基础或体重偏低的情况,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适量增加。超过2个、3个,持续吃几个月,对身体反而可能带来代谢负担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我每天吃一个鸡蛋,是不是就“错”了?其实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怎么吃、吃的时机和方式。如果你每天早餐一个水煮蛋,搭配一些粗粮和水果,那完全是加分项;但如果是晚餐炒蛋配白米饭,再加点腊肠,那就要打个问号了。

还有一种做法不太合适:把鸡蛋当成主菜,其他营养摄入寥寥无几。鸡蛋虽好,但不是万能搭配,如果长期摄入过于单一,容易造成微量营养素缺乏。建议与豆类、坚果、海鱼等轮换着吃,饮食才更均衡。

不少人还喜欢拿鸡蛋当宵夜,尤其是晚上饿了来个茶叶蛋,香是香了,但其实不太推荐。夜间摄入蛋白质过多,会影响夜间代谢节律,可能还会影响睡眠质量。更适合的时间,是早餐或午餐时段,胃肠功能较活跃,更利于蛋白质合成

再补充一个容易忽略的点:鸡蛋要煮熟。很多人喜欢溏心蛋、糖心蛋,口感确实好,但60岁以后,免疫力下降,生食或半熟鸡蛋容易带来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这种风险不容忽视。

也别忽略了鸡蛋的新鲜度。挑选鸡蛋时可以看下生产日期,尽量选择7天内的,而且要低温保存。如果鸡蛋放久了,营养成分会分解,甚至可能滋生细菌,食用后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很多人都问过一个问题:鸡蛋到底能不能每天吃?目前来看,大多数健康人群每天吃一个无明显问题。但如果你本身有高胆固醇、脂代谢异常等情况,还是建议定期监测血脂,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

也有人关心鸡蛋大小的问题。有的鸡蛋个头很大,有的却小得像鹌鹑蛋。如果你关注热量控制,其实可以优先选择中等大小的鸡蛋,一般一个约含70~80千卡热量,搭配主食刚刚好,不会造成能量摄入过剩。

鸡蛋也不宜长时间高温烹饪。油炸、爆炒等方式,会破坏鸡蛋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甚至生成有害物质。建议控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以保留更多营养。

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尝试“蛋白质分餐制”。简单说,就是把鸡蛋分开在不同的时间吃,比如早餐吃蛋白,午餐吃蛋黄,能更均匀地刺激肌肉合成,对老年人更友好。

鸡蛋虽然小,但里面藏着很多细节。60岁以后,吃鸡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种精准营养的体现。别害怕鸡蛋,也别迷信它,关键是要吃得科学、吃得合适、吃得讲究。

最后再提醒一句,任何食物都不是“灵丹妙药”。鸡蛋不是吃得多就能长寿,也不是吃得少就能降脂。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依赖某一种食物,而是所有饮食习惯的长期积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杨月欣,吴瑛,张晖.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2. 王光辉,李娜.膳食胆固醇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9):991–994.

3. 李洁,郭俊杰.老年人蛋白质营养需求与食物选择[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7):767–771.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