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395天的展期,270多万名观众参观,1500余名中、埃工作人员参与,7亿多元的收入,一项项新的世界纪录都诞生在中国上海。一个超级大展是如何炼成的?上海博物馆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395天的展期,270多万名观众参观,1500余名中、埃工作人员参与,7亿多元的收入,一项项新的世界纪录都诞生在中国上海。一个超级大展是如何炼成的?上海博物馆记录下这些台前幕后的故事,不为炫耀奇迹,只为留存一份滚烫的证明:假如博物馆人心怀热爱、勇于担当、敢闯敢拼,一切皆有可能。
《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译林出版社,2025年8月)一书近400页,逾14万字,并配有230余张彩图,由新华社记者孙丽萍采访和撰写,扉页由上海书协主席丁申阳题写书名。全书从大展的酝酿、策展、谈判、落实、宣传,到文物点交、文物运送、文物保护,再到前无古人的文创、奇妙夜、奇“喵”夜等活动全记录,为读者生动再现了大展的全过程,尤其是高额借展费的拉锯谈判、萨卡拉沙漠里55摄氏度高温下的文物点交、“美内普塔法老”风雨无阻在上海博物馆门口的日夜守护,那些曾被视作“不可能”的挑战,最终都在“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光彩。
在书中,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写道:“当载有91大箱788件古埃及文物与资料的包机跨越8354公里降落在浦东机场时……我们知道,这场跨越文明长河的对话,早已超越了展览本身。”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的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展览的总结,更是对全书精神内核的凝练。
叙事结构:从“破局”到“共赢”的史诗性书写
《金字塔在中国》的叙事结构具有鲜明的史诗性特征。全书分为序章、破局、进击、挑战、蜕变、共赢、终章等七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以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这种结构不仅符合纪实文学的客观性要求,也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超级大展从酝酿到落地的全过程。
“夜晚是上海最魔幻的时分。从空中俯瞰,夜上海光影流动、色韵华美。圆形和直线构成的上海高架如一条车辆与光线组成的金色河流,徐徐流淌,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被炙热阳光照耀的埃及尼罗河。如果,仅仅是如果,数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看到今日上海这样一幕梦幻场景,他们会不会以为自己看到了众神降临,看到了太阳神‘拉’驾驶着金色之船正龙蛇之变:又一项世界纪录在中国上海诞生展开穿越天空的神奇旅程?这是众多珍贵古埃及文物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初次遇见。未来,它们将与这座城市朝夕相处整整13个月、395天。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基因密码,古埃及文物途经上海浦东、黄浦等区,经过机场、高架、街道,无声地观察和感受着与埃及截然不同的中国上海作为超大型现代化城市24小时高效运转的细节。一切的一切,都彰显出上海这座城市对文物、对文化、对文明的最高礼遇。”“破局”章节详细记录了上海博物馆策划古埃及文明大展的艰难历程。褚晓波在书中写道:“‘只要和木乃伊相关,就会有大事发生。’”这句话既是对展览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幽默总结,也暗示了文化项目背后的复杂性。
书中提到的“高额借展费的拉锯谈判”“萨卡拉沙漠55℃高温下的文物点交”等细节,展现了上海博物馆团队在文化合作中的智慧与毅力。例如,在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的谈判中,上海博物馆团队不仅要面对经济成本的挑战,还需克服文化差异与政治风险。书中描述的“签约庆功!500万美元借展费达成中埃双赢”这一场景,通过对话与行动的描写,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谈判转化为“美美与共”的文化合作典范。
在“挑战”章节中,书中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超级大展的“超级”之处。例如,“突发舆情:上海博物馆把埃及国家博物馆搬空了?”这一危机事件,被上海博物馆团队以透明化沟通与专业性应对化解。“紧急评估:法老们会‘压沉’上海博物馆吗?”这一拟人化的表述,既体现了团队对文物安全的重视,也通过文学化的语言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
此外,书中对文创产品的描写也极具文学张力。孙丽萍在书中写道:“‘200块进去,2000块出来!’疯狂的文创是怎么诞生的?”这一句通过数字对比与口语化表达,生动展现了文创产业的经济潜力与文化价值。
“共赢”章节通过“法老开启全国巡游之旅”“双向奔赴:中埃酝酿全新联合考古计划”等事件,展现了展览对中埃两国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对展览闭幕的描写同样充满文学色彩:“人生如盛筵,聚散终有时。这场对话世界的文明‘狂欢’,在历时395个日日夜夜后终于落下帷幕……合上它,我们的未来永远值得期待。”
文化互鉴:文明对话的文学表达
《金字塔在中国》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文明对话与文化互鉴。书中通过大量书摘与叙事细节,展现了中国与古埃及文明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书中多次提及古埃及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同源性”。例如,在“时光倒流:上海‘大博物馆计划’蓄势待发”一节中,褚晓波写道:“中国和埃及古文明,‘像同根同源的兄弟重逢’。”
此外,书中对古埃及文物的描述也充满了文化比较的意味。例如,对“猫木乃伊的弹性触感”的描写,既展现了文物的物理特性,也通过触觉体验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古埃及人对动物的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灵物的敬畏之间的相似性。
在文化合作过程中,冲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主题。书中对“借展谈判”“文物运输”等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中埃双方在文化理解上的差异与调和。例如,在“我在埃及点文物!”一节中,书中记录了上海博物馆团队在萨卡拉沙漠进行文物点交的细节:“搁在手臂上移交的猫木乃伊‘软乎乎的,还有弹性’。”通过触觉描写,将文物的脆弱性与人类情感的共鸣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效果。
此外,书中对“宠物友好”的广场派出所、奇“喵”夜等跨界活动的描写,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对古埃及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孙丽萍写道:“脑洞大开!不可思议的博物馆奇‘喵’夜。”这一句通过夸张的修辞,既表达了活动的趣味性,也暗示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思维。
博物馆叙事的创新性:从“保管”到“对话”
《金字塔在中国》不仅是对展览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博物馆叙事模式的探索。书中通过“解码博物馆”系列章节,展现了博物馆从“文物保管”到“文明对话”的转型。
“解码博物馆之‘文物保管’”一节详细介绍了上海博物馆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保护古埃及文物。例如,“烹饪大餐:古埃及大展的‘灵魂配方’”一节,通过比喻手法,将文物保护的复杂性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
此外,书中对“文创”“跨界合作”等领域的描写,也展现了博物馆在文化消费时代的创新实践。例如,“穿越时空,黄浦江上享受‘尼罗河之夜’”一节,通过场景化描写,将展览的体验感与城市空间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社会意义: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金字塔在中国》的社会意义在于,它通过一场展览的记录,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全球视野。
书中对展览经济效应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文化消费的崛起。例如,“展览总收入超过7亿元”“13个月260万观众”的数据,通过数字对比,展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对“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的支持,也通过政策与市场的结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对中埃合作的描写则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角色。例如,“哈瓦斯希望展开新的合作:‘上博是我们的首选!’”这一句通过直接引语,表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此外,书中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精神的强调,也通过文学化的语言,将上海的地域特色与全球文明对话结合在一起。
《金字塔在中国》通过纪实与文学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关于文明对话的深刻文本。“海纳百川兮,不舍昼夜;中流击楫兮,舍我其谁?”不仅是对上海博物馆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全书主题的升华。正如孙丽萍在书中所言:“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城市级的经济与文化共振。”《金字塔在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场超级大展的诞生,更在于它通过文学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文明对话的全新视角。(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