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刚冒头的“懒人酱香蛋”把厨房小白日记顶到300万赞,就凭往蛋液里抖了1/4茶匙小苏打,蜂窝一撑,酱汁挂得跟毛衣起球似的。
“又刷到别人晒三菜一汤,自己连蛋都炒碎?
”——3月刚冒头的“懒人酱香蛋”把厨房小白日记顶到300万赞,就凭往蛋液里抖了1/4茶匙小苏打,蜂窝一撑,酱汁挂得跟毛衣起球似的。
我连夜试完只想问:这么反常识的招,到底谁想出来的?
先说结果。
两口锅对比,左边没加小苏打的蛋,塌成一张黄饼,右边那锅鼓成面包,筷子一戳吸汁量肉眼可见翻倍。
原理其实贼简单——小苏打遇热产气,蛋体里钻出细孔,孔洞像海绵把酱油兜住,入口先爆咸香再回蛋奶味,层次感直接+1。
但别手抖。
我贪心多抖到半茶匙,碱味冲得发苦,全家集体皱眉。
博主把量卡死在0.5克,厨房秤都没的,拿1/4茶匙平口一抹就行,宁可少别多。
再说买蛋。
菜贩子那筐“土鸡蛋”贵两块,炒出来颜色深点,可蓬松度跟超市蛋没差,钱包紧的别交智商税。
关键在新鲜,蛋壳发雾、摇起来没水声,才是能起泡的蛋。
油也得抠门。
锅烧到冒白烟,只刷一层底油,蛋倒下去别急着推,等边缘焦黄再抄底,蜂窝才立得住。
油多反而压塌,这是我翻车三次的教训。
酱用最常见的黄豆酱油就行,一勺生抽半勺蚝油加点糖,火关小再倒,让蛋自己“喝”进去,翻勺那下声音最治愈,滋啦一声,厨房瞬间有了烟火气。
有人担心小苏打破坏营养?
我查了中国食物成分表,100克蛋才加0.5克碱,蛋白质损失忽略不计,钠含量也没飙升,比起外卖高油高盐,这锅蛋算养生。
最香的是第二天夹吐司,冷蛋里酱汁凝成冻,微波叮30秒,蜂窝重新鼓包,比刚出锅还好吃,办公室带饭秒变焦点。
所以别再迷信“锅气天赋”,把0.5克小苏打刻进肌肉记忆,谁都能端出一张会呼吸的蛋。
今晚就试,翻车你来骂我,成了回来报喜——厨房自信,往往从一块成功的蜂窝开始。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